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图文]可靠供电助推广西宜州丝绸产业转型升级
 

[图文]可靠供电助推广西宜州丝绸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南方电网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4-08-27   |  阅读次数:333次


宜州位于广西中部偏北,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素来有着种桑养蚕的传统。“石头缝里能种桑,丝丝线线能织布;一幅壮锦两鸳鸯,相对嬉戏不分离。”这支山歌,从古到今,一直在下枧河两岸传唱。

    得益于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桑蚕业在宜州大规模发展,迅速成为宜州市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广西电网公司河池供电局宜州供电公司的农业生产用电售电量,也从2005年的43万千瓦时发展到2013年的934万千瓦时,增长了22倍。依托坚强可靠的电力支撑,宜州市不断提升桑蚕茧丝绸产业的工艺水平,基本形成了以桑蚕养殖为基础、茧丝绸加工为主体、丝绸服装产业为主要延伸的产业发展模式。预计到2015年,全市桑蚕茧丝绸基地综合产值将达60亿元。“宜州农民真幸福,生活可以比干部。月有工资年有奖,银丝铺就致富路。”这首当地近年来流行的山歌,正是宜州农民养蚕致富的真实写照。

    养殖:蚕宝宝住上空调房

    “又来看线路啊?你们这时间也掐得太准了,刚卖完第五批鲜茧,正好帮我好好检查,过两天要养第六批了。”近日,在宜州石别镇大亮村,看到上门义诊的供电服务队员,蚕农韦家文乐呵呵地迎上来。他刚卖出第五批鲜茧共1400斤,仅这一批就进账2.8万元。

    “我养蚕快20年了,也是这两年比较见钱。”韦家文乐呵呵地说起他的致富经:“这些蚕呐,娇气得很,冷不得热不得,像这样的大热天,空调要是停了,就会影响结茧产量和质量。”

    韦家文是大亮村头一个养蚕的农民。听说种桑养蚕投入少、见效快,1995年入春后,韦家文种了2亩桑树开始养蚕,头一批就收入400元。盘算着一年养上七八批,比种植甘蔗强,这让他很兴奋。没想到进入6月,天气热起来,他当年养的第五批蚕,出生才四五天,就有相当一部分停止进食,没几天,蚕虫一批接一批死去,让他措手不及。他到处打听了解到,蚕属于变温动物,对温、湿度非常敏感,低于22℃或高于29℃则容易发病。

    宜州的夏天气温基本在30℃以上,为了给蚕宝宝降温,韦家文加大了蚕房的通风窗口,不停地在地面或空中洒水,开电风扇吹,但效果并不理想。养一张蚕正常能收40公斤蚕茧,但每年入夏后的两三个批次,韦家文每张只收到10—25公斤左右,“收多少完全看天气,甚至有好几次全军覆没。”

    2010年,宜州市掀起新一轮农网改造,大亮村换上了大容量变压器,供电可靠率也大幅提高。电力充足了,用电更稳定了,韦家文想到了用大型空调养蚕。2011年,在宜州供电公司的帮助下,韦家文的蚕房安装了两台4000瓦的水冷空调,接上了专用线路,蚕宝宝全部住进了空调房。

    “空调养蚕后成活率高多了,现在电力这么稳定,我可以放心扩大规模,每个月多养4到5张,收入翻番了。”韦家文高兴地说,现在一年能养蚕8到10批,年收入超过20万元。

    韦家文只是宜州农民种桑养蚕发家致富的农户之一。目前,宜州市3500多个自然屯90%以上农户种桑养蚕。截至上半年养蚕结束,宜州市养蚕约83.8万张,鲜茧产量3.15万吨,养蚕收入达12.1亿元。

    生产:自动化养蚕效率效益翻倍

    依托充足可靠的电能,包括水冷空调、轨道式喂蚕装置、全自动取茧器等各种大型器械装置纷纷登场,不仅让蚕宝宝的生长环境更加舒适,蚕农的劳动强度也大幅降低,效率和效益翻倍提升。

    6月9日,笔者跟随宜州供电公司石别供电所员工来到永定村纳单屯。迈进挂着“宜州市纳单集约化养蚕专业合作社”、“桑蚕创意创新创造示范基地”等牌匾的厂门,只见6间大蚕房分两边排着,工人正在逐间给蚕房安装水冷空调。

    该屯养蚕大户、集约化养蚕专业合作社社长石忠胜乐呵呵地介绍说,在政府的扶持下,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建起每间100平方米的6间大蚕房,一改从前分户养蚕的模式,组团进行工厂式集约化养蚕。
      “养蚕变成机械化、自动化后,电不够用了。”石忠胜说。当天,供电人员的任务是安装三相动力表,接通为纳单屯新安装的大容量变压器。通过这次升级换代,供电给纳单屯的变压器由原来的20千伏安更换为50千伏安,容量增加了2倍多,架空线路也同时更换,路径增大了一倍。

    接通电,水冷空调呼呼地运转开来。石忠胜很高兴:“我上星期递交的用电申请,昨天周末,没想到供电师傅都没休息,来了好几人,大太阳下忙活了一天,给村里换了新的变压器和线路,我们新安装的14台水冷空调,还有这些自动化装置,马上能投入使用了。”

    笔者看到,蚕房地面装上了大跨度的轨道式给桑喂蚕装置。一位合作社村民介绍说,以前喂蚕是隔几步垫一块水泥砖,艰难地背着桑筐踩着水泥砖走“梅花步”,现在蹲上离地面二三十厘米的轨道式给桑喂蚕装置,随着轨道路线移动,轻松喂蚕,省力又高效,仅饲养面积就增加了16%以上。

    “养蚕,最忙的是上蔟,一张蚕一般要4人伺候,现在一人就够了!”石忠胜说,蚕房已装上方格蔟自动上蔟装置,一串串均匀挂吊的方格蔟上蔟架可自动下降,让熟蚕自动上蔟结茧,然后升高方格蔟清理蚕房,提高蚕茧质量。采茧也用上木制方格蔟采茧器,效率比手工提高7倍以上。

    据介绍,纳单屯共25户农户,通过发明和引进“滑桥喂蚕装置”、“自动上蔟升降机”、“全自动取茧器”等新技术,实现自动化集约式养蚕,亩产值可达9000元,比单家独户养多了一倍。现在该屯年养蚕280多张,产茧25000公斤,产值150万元,户均收入6万元。

    “现在工厂式养蚕规模大,如果停电,机械动不了,会给合作社带来损失。”石忠胜说,供电公司经常打电话了解合作社生产情况,还经常上门帮检查用电线路,打消了合作社大规模养蚕的后顾之忧。

    笔者了解到,每年养蚕季节,适逢用电高峰期。为保障蚕农养蚕用电需求,宜州供电公司采用“以大换小”方式更换变压器,缓解用电压力。今年1至6月,该公司“以大换小”更换变压器90多台次,上门服务蚕农及蚕丝加工企业80多次。在养蚕高峰季节,各供电所都会安排专人进到村里,检查变压器、配电柜,对蚕房做到逐户检查,帮助蚕农更换蚕房内外的老旧电线、破损开关,消除用电隐患。

    宜州供电公司石别供电营业所所长韦佳作说:“我们对停电有严格考核,每人头上都有线路维护的具体指标。遇到用电问题,蚕农还可以随时拨打热线电话,我们已经开通了24小时供电抢修热线。”

    产业链:从种桑养蚕延伸到丝绸加工

    宜州东方丝路丝绸公司是近年成长起来的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产值2个亿,月用电量40万千瓦时。

    走进企业缫丝车间,笔者看到,上千平米的厂房形成十几条有序作业的生产线,经过工人的巧手操作,不大工夫,颗颗蚕茧就变成了晶莹剔透的蚕丝。工厂负责人说:“我们的生产线跟冰箱一样,如果停电就麻烦大了,这些浸泡在水里的鲜茧,就怄成了馊茧,做出来的产品质量将大打折扣。”

    “现在供电很稳定,服务又到位,我们有信心。”工厂负责人指着另一个正在筹备中的崭新厂房介绍说:“这是我们今年下半年要投产的丝绸加工生产线,目前100台剑杆织机已经就位,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以生产白厂丝500吨、坯绸500万米。明年我们还将扩大生产规模,争取年产值最大化。”

    国家“东桑西移”政策使宜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县域桑蚕生产基地,也带动了当地丝绸加工业发展。短短几年间,宜州丝绸加工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发展到目前的20家,缫丝企业装配自动缫丝机发展到181组,装机量和缫丝能力分别占全广西总量的1/4,居广西首位。

    据介绍,下一步,宜州市将按照“建设循环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建设成为广西乃至全国茧丝绸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培育形成一批省级和国家级茧丝绸名牌产品,致力打造成中国最大的茧丝交易中心和西部地区新的茧丝交易大区。

    为做好电力支撑,近年来,广西电网公司逐年加大宜州电网建设投资力度。仅2013年,就投入1.4132亿元建设宜州电网,新增35千伏线路长度4.05公里,新增10千伏线路69.9公里,新建及改造台区172个。

    宜州供电公司副总经理蓝春琳表示:“整个东桑西移的产业链在迅速发展,每年我们不仅电网投资在递增,还重点加强对桑蚕茧丝绸产业的市场发展的动态预测,从电网规划、生产运营各方面满足产业用电需求,全力保障蚕丝业的发展。”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