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四川南充茧丝绸行业四大改革的回顾
 

四川南充茧丝绸行业四大改革的回顾

来源:中国茧丝绸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4-08-22   |  阅读次数:390次

在南充茧丝绸行业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南充丝绸行业对蚕桑、工业、外贸、内销四个重点环节进行了四大改革。克服了重重困难,使行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上了新台阶,推进了茧丝绸行业在曲折中前行,为南充丝绸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蚕桑生产改革方面,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两步改革,使蚕桑生产得到了飞跃地发展,1979年,地委、行署《关于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把发展蚕桑作为农民治穷致富的一项骨干多种经营来抓。1980年,武胜县农村公社六大队三生产队,把桑树随包产地包给社员户管理,管桑养蚕大包干,每人平均桑树230株,每人每年向队交款40元,一定5年不变,养蚕由上年的56.5张增加到94张,蚕茧由1902公斤提高到3059公斤,增长60.88%,在地区蚕桑生产会上交流了这一经验,1981年,地区蚕桑局总结出蓬安县龙蚕公社跃马桥大队四生产队桑树随责任地到户,清点登记包给社员户管理,管桑养蚕大包干,定额交纯收入,谁栽谁有,长期不变的办法,南充地委将此经验转发各县、区、乡普遍推广,并不断完善蚕桑生产家庭联产承包制,使蚕桑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转化。1979年产茧1.5万吨,比1978年净增4660吨,净增数超过“文革”十年增产总值。

从80年代初起,全区逐步推行了改一年四季养蚕为春夏秋三季养蚕,改单一的四边桑,为四边桑,小桑园和间作桑三结合的布局,由蚕农零星分散饲养、分散经营的蚕桑经营模式改为着力培养蚕桑经营业主,并由分散到集中,由副业型向专业型转变,提高蚕桑产业集约 化程度。全区开展了产茧万担区、千担乡、百担村的活动,扶持蚕桑重点户和专业户的发展。到1985年止,已建成万担区11个,有10个县被列为蚕茧商品基地县,全区养蚕户15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3以上,全地区有38.29万农户建家庭小桑园22.83万 ,植桑1.44亿株,占桑树总数15.2%,涌现出蚕桑专业户、重点户18万户。其中,2001年,出现养蚕最多业主的蓬安县蚕业局职工程贤能,养蚕380张,茧款收入20万元,从事蚕桑生产规模最大的南部县碾垭农民罗先锋,栽桑11万株,建成桑园112亩,年养蚕300多张,茧款收入17.8万元。全市栽桑规模最大的业主公司是顺庆区社昌公司,栽桑面积达2000亩,1985年,全区发种8315万张,产茧2.3万吨,与1950年相比增长11.1倍,茧款收入增长60倍。

在丝绸工业改革方面,1978年10月,四川省委决定在南充绸厂等省内6家企业进行扩权试点,拉开了全省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次年,南充绸厂又被定为全省首批利改税试点企业,改向国家上缴利润为只上缴税金,税后留成按政策规定自行支配。在试点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南充绢纺厂、南充缫丝厂、丝二厂、阆中丝厂也相继被列为全省扩大自主权试点单位,主要有全额分成,增长利润分成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独立核算,市场调节,国家征税,自负盈亏三种形式。南充绸厂4年间,全厂上缴税金相当于前25年总和,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在改革中,南充绢纺厂、丝绸印染厂、阆中绣品厂等八家企业,陆续采用补偿贸易、中外合资或其他方法,引进外资设备100多台。各丝绸企业在建立岗位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还实行利润承包、奖金激励、工资包干等三种形式的经营承包。1983年,南充进行了行业管理机构改革,成立了南充茧丝绸公司,行使了农工贸一体化的行政管理职能。1984年,南充丝二厂、阆中丝绸厂、南充绸厂、南充绢纺厂等单位又先后被批准实行厂长负责制,大大增强了企业自身活力。1985年,全区国营丝绸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0亿元,实现利润2118万元,税金2100万元,分别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长58.17%、62.91%和34.30%。

 1994年,国际市场丝绸销售不畅,市内又出现多渠道收购抢茧,丝绸企业开机率不到40%,行业面临巨大亏损,截至1996年底,全行业累计亏损5.23亿元,负债13.48亿元。面对困境,全行业強力推进改革,从改革中求生存,谋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丝绸企业的13条优惠政策》文件,成立了丝绸企业改制领导小组,指导企业改革解困。四川美亚丝绸集团公司股票于1998年3月3日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成为南充市第二家上市公司。1998年以阆中丝绸集团破产为标志,全行业强力推进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制。阆中丝绸集团、南充绢纺厂、嘉丽华丝绸集团等6户企业先后列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计划》,共核销银行呆坏帐6.95亿元,系统内23户国有、集体中小企业租、股、并、卖全部改制,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1.5万职工转变身份,企业办5所子弟校全部剥离,后勤服务实现社会化,在新的体制机制下,企业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到2001年实现利润896万元,结束了连续7年亏损局面,产销已经走出低谷,行业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2003年,全市丝绸行业有规模以上丝绸企业45家,从业人员3万人,产丝3000吨,丝织机4000万米,销售收入达到96.7亿元,利税1.56亿元。

在丝绸外贸改革方面,1983年,南充丝绸外销产品改由南充地区茧丝绸公司统一收购,交省丝绸公司委托上海口岸出口外销,货款由公司进出口部结算。1985年1月,全省丝绸外销改由四川省丝绸公司自营,销香港的丝绸产品由四川直接发运,销西欧及苏联的丝绸产品经大连出境,销日本及东南亚产品委托上海口岸代理出口。为了保证外销丝绸产品质量,茧丝绸公司划定蚕丝定点出口对象,其中丝二厂仍出口日本,阆中丝绸厂、丝二厂出口意大利,其余县属丝绸厂出口西欧其它客户。是年,调上海出口蚕丝1492吨,丝绸产品592.35万米,外销量占全省的60%,创汇4460万美元。有6户企业被省命名为出口专厂,南充丝绸出口企业增加到19户,出口品种达80多个。

1988年,推行丝绸外贸体制改革,省人民政府对南充实行“包干创汇任务,包干上缴外汇,包干亏损补贴”3项指标的块块大承包,一定三年不变。南充丝绸公司向行署承包,6户丝绸出口专厂由供货制改为代理制,委托地区公司、省丝绸公司代理出口,1990年蚕丝和丝绸产品出口改二次代理制为省、地丝绸公司贸贷联营,企业向丝绸公司供货的方式,组织丝绸出口。全区丝绸行业3年大承包,年年超额完成出口承包计划,三年共计创外汇15087万美元。1990年至1994年,国家对蚕丝和丝绸产品出口逐步取消指定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1995年至2003年,国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革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对外贸易,南充丝绸外销出口步入自营出口。至2003年全市有18家丝绸企业获自营出口权。全市丝绸行业主要自营出口企业中,银河地毯公司累计出口5773万美元,六合集团累计出口1272万美元,美亚丝绸集团累计出口1112万美元。2003年,全市蚕丝和丝绸产品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阆中丝绸厂生产的02双绉,在外贸口岸享有“万能坯绸”的美誉。

在内销改革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取消了内销丝绸产品统购统销的办法,南充及各县百货公司经营丝绸改为主要依靠合同进货。各丝绸企业在完成国家调拨计划后,企业可自销丝绸产品,价格由过去统一按出厂价销售,改自销产品根据市场供需行情,在出厂价或批发价上下之间浮动。南充绸厂先后同60个单位建立了销售关系。1984年4月,南充百货公司经营内销丝绸产品的拨发业务移交南充丝绸公司,并成立南充丝绸批发站,南充各丝绸企业30%的内销丝绸产品交丝绸批发站统一销售,由丝绸公司对各丝绸企业给予蚕丝补贴。1985年,南充丝绸批发站销售丝绸450万米,销售额达749万元,获利税72万元。区内各丝绸企业70%的丝绸产品由工厂自销,产品销售额达1.27亿元。

1986年至1993年,各企业在实现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换中,充实销售队伍,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巩固的销售网点,广泛推行联销计酬,抵押承包销售,销售目标考核等一系列促销措施,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举办交易会、展销会,建立丝绸展销馆,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据美亚、六合、南泰、阆丝等企业在外地建立销售网点达66个,遍及深圳、上海、北京、广州、苏州、昆明、天津、成都等地,1996年3月18日,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南充交易中心成立,并按“公开、公平、公正、规范”原则开展茧丝绸交易,9月26日,成功地进行了NC类品种首次实物交割。是年底,有正式会员17家,成交干茧150手,生丝26手,成交额2580万元。2003年全市丝绸行业销售收入达96.7亿元,比2002年的67亿元增长34%。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