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纤局:茧丝质量监督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来源:中国纤维检验局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4-08-22
| 阅读次数:463次
日前,我国桑蚕春茧收购工作已全部结束。收购期间,主产区专业纤检机构对各收购企业及站点开展了监督检查,中纤局组织督查组赴部分产区进行了督查及调研。督查情况及各产区上报的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反映:目前我国茧丝市场总体秩序基本稳定,但面临较大挑战,茧丝质量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流动商贩无证收购现象愈演愈烈;二是收购毛脚茧、统茧收购现象有所抬头;三是干茧公证检验质量分析表明,全国干茧的毛茧出丝率和解舒丝长等主要指标已连续两年下降。
分析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无证收购问题严重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直接导致茧质下降近年来,国内缫丝企业产能过剩,造成恶性竞争,由于茧贩子(无证个体户)的大量存在,采取提前到户方式收购蚕茧,迫使正规收购企业不得不提前开秤收茧,带来毛脚茧等质量问题;同时,茧贩子以抬高的价格和游击性的收购手段优先挑选蚕茧,而受传统习惯影响,正规茧站在某种程度上仍承担了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所赋予的社会保障使命,只要茧农挑上门的茧,一般都要收,否则可能面临颗粒无收的风险。茧贩子的抢购严重破坏了正常收购秩序,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国内缫丝原料总体质量严重下降。二是,政府重视程度下降,发证部门疏于监管,打击无证收购极易成为监管空地。随着产业布局调整,部分产区养殖量萎缩,政府对茧丝产业重视程度下降,质监部门及纤检机构在质量监督工作中遇到困难:鲜茧收购的资格认定由商务部门负责,市场秩序(茧贩子)的监管由工商部门负责,但现在市场流通环节秩序混乱已经直接影响整个产业健康发展,正规茧站对之深恶痛绝但又无能为力,质量执法对无证企业及个体商贩很难依法履职,监管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茧站一旦因检查关闭而引发茧农群体性事件,可能影响社会稳定,致使质监部门及纤检机构执法压力很大。三是,受供求形势及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影响,现有的市场条件下统茧收购现象普遍,“优质优价”的价格形成机制受到破坏,企业为追求成本最低与效益最大,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下降,而原有的产品标准和法规文件由于更新不够及时,对于鲜茧缫丝等一些新出现的情况没有充分的依据进行引导和规范。
针对以上情况,中纤局研究提出,一是,要继续组织相关纤检机构扎实履行职责、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对鲜茧收烘环节的监督检查和质保能力审查;二是,要重视宣传,提高企业意识,提升农民觉悟,震慑违法分子,引导交易各方重视质量,推广组合售茧、检验计价,推动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三是,要组织相关机构加强政策研究和技术研究,顺应改革形势,修订和完善工作制度与标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