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四川南充蓬安:蚕桑产业又见“钱景”
 

四川南充蓬安:蚕桑产业又见“钱景”

来源:南充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4-08-13   |  阅读次数:312次

近年来,茧丝价格起伏不定,加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导致不少桑园荒废,四川南充蓬安人曾经引以为傲的蚕桑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蓬安县力图通过一系列举措,重现蚕桑产业昔日的辉煌。从2010年至今,该县持续推进蚕桑“百万工程”,蚕桑产业出现了恢复性增长。

“今年的夏茧卖了个好价钱。”8月4日,蓬安县龙蚕镇鹭鸶田村村民唐元明这个夏天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两亩地的桑园,养了2张半蚕,全部被企业按合同价收购了。”仅这一季蚕茧,唐元明收入近3000元,对比一亩地种一季红薯、一季小麦收入400元,他觉得还是养蚕划算。

如今,在鹭鸶田村,养蚕的农户不少。可就在几年前,该村的桑树被村民砍了当柴烧。

以蚕桑规模大而名声在外的龙蚕镇,早在1979年就获得国务院的嘉奖。鹭鸶田村在蚕桑产业巅峰时期,拥有500亩桑园,年养蚕400余张。然而,到2008年,该村桑园锐减到50亩,当年养蚕仅10多张。

当年,雷亚君是鹭鸶田村第一个毁掉自己桑园的村民。

“从嫁过来的那年就开始养蚕,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是用卖蚕茧得来的钱买的。”雷亚君如今已是52岁的人了。

2008年,看着洁白如雪的蚕茧,养了半辈子蚕的雷亚君心里却没底了。“今年价格降低了,明年还会降吗?”雷亚君说,从2006年开始,蚕茧一年一个价,到了每季开秤收茧,以往挂在村民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面愁云。

“头两年还在坚持,总想着蚕茧价格还会涨上去,到后来,实在没心思养蚕了。”蚕茧收购价格连续下滑,让雷亚君不知所措,没多久,她就把家里的桑树砍倒,改种了其他作物。随后,村里人纷纷效仿。

桑树砍掉了,鹭鸶田村的村民心里也空了,没有了熟悉的蚕吃桑叶的“滋滋”声,总感觉缺了什么。

2007年下半年,蚕茧价格走向低迷。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丝价更跌至14万元/吨,此后,蚕茧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

当时,蓬安县有21个蚕桑基地乡镇,低迷的价格导致蚕桑产业严重“失血”。

面对困境,蓬安县必须拿出硬招挽救这个传统优势产业,否则几代人的心血将付之东流。

对此,蓬安县采取“分步实施,一年一个重点”的战略,2007年重点育苗栽桑,2008年重点改造劣桑,2009年重点改造养蚕设施。2010年到2014年持续推进蚕桑“百万工程”,对新栽桑、良桑嫁接、设施改造、小蚕共育、省力化饲育、纸板方格蔟推广、蚕业合作社创建、蚕桑基本户培育等方面进行了扶持奖励,累计投入蚕桑发展资金1000余万元,建成蚕桑产业乡镇22个,发展养蚕基本农户1.28万户,桑园面积恢复到8万亩。

鲜店乡黄金村的陈爱民是该县新培育的家庭农场主。2013年,他通过土地流转租赁60多亩地,栽桑2.2万株。

陈爱民是黄金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从小就和蚕桑打交道,去年听说县里有扶持政策,便回家办起了家庭农场。

陈爱民算了一笔账,60多亩桑园一季至少能养50张蚕,按每张蚕毛利1500元算,养4季蚕至少能获利30万元。而且,县上派技术指导员蹲点指导,桑树所需的化肥以及养蚕设施都由县蚕业局免费提供,连建设蚕房都不需自己操心。

陈爱民兴办桑园只是蓬安县蚕桑产业恢复性增长的一个缩影。今年上半年,蓬安县嫁接良桑3000亩,改扩建小蚕共育室100个,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4个,春季发种1.6万张,产茧50万公斤,实现收入1500万元,夏季发种0.95万张,产茧30万公斤,实现收入840万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