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广西贵港覃塘区:服务桑蚕生产 促进群众增收
 

广西贵港覃塘区:服务桑蚕生产 促进群众增收

来源:贵港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4-08-06   |  阅读次数:329次

有牌匾、有场所、有特色、有制度,桑园里,桑树绿油油,小蚕共育室里,水灵灵的蚕宝宝啃食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走进覃塘区科宝小蚕共育基地劳模创新工作室,给人一种管理规范、生机勃勃的感受。

该工作室由覃塘区总工会根据本区蚕农多的实际和该基地联合创建,成立于2014年1月,以派出自治区劳模谭秋良、贵港市先进工作者谢寿泳等各级劳模进驻基地的方式,开展科研、培训活动,通过名师带徒等手段,培养技术骨干,组建工作团队,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作制度、活动制度和管理办法,服务周边群众,发展桑蚕养殖业。

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群众养蚕技术。工作室积极举办桑蚕知识培训和讲座,采取现场教学与理论讲解相结合,详细讲解养殖中的技术难点和重点,蚕农听课积极性很高。创立以来,累计投入经费2万多元,无偿发放各种资料8万册(份),到该区各乡镇蚕区举办种桑养蚕培训班100多期,培训蚕农3万多人次,接待技术咨询5万多人次,从中培养了养蚕科技示范户50户。服务范围涉及我市、南宁市宾阳县、横县等多个乡镇。

致力科技创新,服务桑蚕生产。工作室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根据桑蚕养殖的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提高技术含量,节约养蚕成本,促进群众增收。工作室的专家研制出了塑料轻质共育框(获国家专利),塑料共育框利于通风透气、不藏水、无卫生死角,更易于清洗、消毒、晾干、且用料少、重量轻,解决了传统木制蚕框出现的缺点,对提高小蚕质量有很大帮助。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设计创建蚕框自动化清洗消毒晒干一体化设备,很好解决蚕筐清洗和消毒难的问题。并发明了推剪式伐桑机装置(获国家专利),机器代替人力,大大降低劳动强度,节省生产成本。

辐射周边,促农增收。 桑蚕养殖,在小蚕阶段最讲究技术,技术不到位,小蚕成活率低。通过工作室共育的模式,专家把关,有效提高了小蚕的成活率。据了解,目前劳模创新工作室拥有小蚕专用桑园200亩、小蚕饲养室2000平方米、贮桑室400平方米、共育框12000只、专业技术人员4名、技术工人100多名,年共育小蚕规模达2万张,为群众养蚕提供了基础,减少了农民饲养的风险。工作室直接服务覃塘区8个乡镇。成立至今,8个乡镇蚕农蚕农购进工作室产出的小蚕加以养殖,累计产出鲜茧105万公斤,按每公斤38元算,价值约4000万元,受惠蚕农6000多户, 仅此一项,户均增加收入6000多元。工作室还辐射服务港北、港南区以及南宁市宾阳县、横县等等9个乡镇,涉及桑园面积2.5万亩,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