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浙江丝绸纺织产业转型升级道阻且长
 

浙江丝绸纺织产业转型升级道阻且长

来源:中国纺织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4-07-18   |  阅读次数:710次

“50多年前,我国南方广大地区血吸虫病曾经肆虐,而今天毛脚茧的存在犹如当年的血吸虫病一样,令‘华佗’无奈、专家叹息。不同的是,毛脚茧之弊不是针对一人一户,而是整个茧丝绸产业。”一位搞了30多年桑蚕技术推广工作并且还在从事桑蚕技术推广的蚕桑人对说。

不收毛脚茧,多方行动

浙江省湖州市蚕农老李近来不太高兴,刚刚从春茧收购市场回来的他眉头紧锁,运到市场的茧蛹只卖出去一半,还有一半竟被他原封不动地运了回来。原来这没有卖出去的一半就是毛脚茧,这是浙江、江苏两省丝绸协会5月26日发布“关于不收毛脚茧的倡议和呼吁”的第三天。

倡议书发出后,从收购市场情况看效果不错,像老李这样拉着毛脚茧出来又原封不动地拉回来的茧农还有好多。

毛脚茧是由于采茧过早产生的,正常情况下,熟茧在上蔟吐丝后要经过5至7天才能蜕皮化蛹,成为成熟的化蛹茧。刚吐完丝或吐丝未化蛹的茧,茧腔内蚕体没有化蛹或刚化为嫩蛹,因为还保持着蚕的形态(毛脚)而称为毛脚茧。毛脚茧给缫丝企业带来的危害很大,主要表现在:堆集时发生蒸热,影响茧质;烘烤时预蛹挣扎,毛脚抓破茧内层,断头多乱,原料成废料;烘烤时蛹油和体液渗出,污染茧层成为油茧和黄斑茧、印烂茧等;烘烤时不易均匀适干,影响缫丝质量。

近年来浙江省丝绸业界的有识之士都已认识到了毛脚茧泛滥对整个丝绸产业的严重危害。

浙江省湖州市纤检所推行“组合售茧,公检计价”模式,力图打造桑蚕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茧质提高。行业龙头企业也纷纷表态,拒收毛脚茧。而此次的江浙两省丝绸协会发布的“关于不收毛脚茧的呼吁和倡议”更是将这场针对毛脚茧的战役推向高潮。

浙江省丝绸协会秘书长王伟表示:“我们协会作为行业组织,在会员单位中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今年倡议发出后,会员单位基本能做到劝说蚕农不交售毛脚茧,自己不收毛脚茧。整个市场收毛脚茧现象也大为减少。但是蚕茧收购单位和缫丝企业只有一部分是会员单位,要想真正从根源上杜绝毛脚茧收购现象的发生,还要多方力量的参与,综合政府部门与社会企业的力量,这不是一时一刻能解决的问题。”

商业利益促毛脚茧沉渣泛起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毛脚茧虽小,可是对整个丝绸行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茧丝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最终生产的丝绸产品的品质。

“毛脚茧属于有严重质量问题的蚕茧,使用毛脚茧,即使在烘茧、缫丝环节加入弥补改进措施,仍然会严重影响生丝质量、绸缎质量。最近几年由于毛脚茧的泛滥,被誉为全国优质茧基地的江浙地区,能缫制出6a级高品位生丝的蚕茧越来越少,严重影响丝绸的质量和形象。”王伟说。

国家曾规定禁止出售毛脚茧,在计划经济时期监管严格,惩处严厉。2002年国家经委等部门发布的《茧丝流通管理办法》、2003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疫局发布的《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蚕茧收购单位不得收购毛脚茧等有严重质量问题的蚕茧,违反者可加以处罚。但近些年来,由于缫丝产能大大过剩,各地抢购原料,茧贩提早收购,于是毛脚茧泛滥,致使形成行业灾难。主要原因就是部分收茧单位和缫丝企业的利益驱动。收茧单位一般是县一级丝绸公司、供销社、农业合作社、缫丝企业,除了缫丝企业直接收购蚕茧作为原料,其他收购单位都属中间环节的经营单位,收购蚕茧都有收购资金的贷款利息、烘茧仓储运输费用、人员费用等,而市场流通的干茧价格是指导收购鲜茧价格的重要依据。各单位收购蚕茧的实际成本存在的差异和无证茧贩的非法收购,利益驱动使得划地划区的属地收购秩序难以有效执行。

“蚕从开始结茧到化蛹茧投售、烘干杀蛹只有几天时间。为了能收到蚕茧、收到更多的蚕茧,一些收购者利用收购单位之间的价格差异、乡镇地区之间的价格差异采取上门收、抬价收、提前收。未化蛹的毛脚茧富含水分,比化蛹茧高出10%以上,由于售茧论斤,每斤多得1~2元,一些蚕农也自然乐意卖毛脚茧。”王伟说。

在我国某些地方的蚕茧收购市场上,毛脚茧收购的比例经常达到50%以上,个别县市茧站收购量甚至达到90%以上,毛脚茧收购现象已然十分普遍。

产业升级,道阻且长

丝绸承载着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是底蕴丰厚的文化载体和富有生命力的宝贵遗产。现在,中国茧丝绸行业涉及几千万从业者,无论从经济还是人文的角度,振兴丝绸产业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但是当前整个行业都处在亏损状态,产能过剩,经营粗放,约有30%的丝绸产品找不到适销对路的市场。究其原因,产品品质不高,品牌效果不明显,走低端路线是丝绸产品始终打不开市场销路的主因。

浙江省某丝绸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市场就一直不景气,出口不成只能转内销。而现在即使是国内市场,消费者认可的也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优品名品的建设很重要,而这些归根结底都要依赖缫丝原料的质量。然而毛脚茧的泛滥却加大了产业转型的困难,以浙江为例,原本茧丝质量、产量均为全国第一,但现在产量已经降为全国第五。”

五大蚕桑区中四个产区(南浔、桐乡、海宁、德清)蚕茧无法生产出口丝,唯一剩下还可以生产5a以上高品质生丝的淳安茧,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以致出口国外的高档精品丝由于缺乏优质原料而难以接单。

2013年,商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八部委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为我国的丝绸产业带来了曙光。浙江作为我国丝绸的主产区,依然有它的优势,产业链完整、产品门类齐全、科研和市场开发能力强,这些都是浙江丝绸向前发展的潜力所在。

王伟介绍:“浙江要根据在全国丝绸业的龙头优势,全球化利用茧丝绸资源,实现跨区域产业链整合。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拓展和优化丝绸产品结构,开发丝绸消费新领域。重视市场战略,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省内和中西部地区建立一批由龙头企业带动优质蚕丝基地,满足高品位真丝产品开发的需要。突破一批智能化丝绸专用设备、丝绸印染后整理关键技术,促进传统丝绸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的现代丝绸产业转变。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在国内领先的知名品牌,努力实现产品出口向品牌出口的突破。”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