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紧缺是制约蚕桑发展的共性问题。石泉县蚕桑技术部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安康学院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立足“共建石泉蚕桑基地”,本着围绕“省力节本、提质增效”蚕桑科技创新的原则,蚕桑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联合攻关,探索改善农村养蚕技术体系的技术衔接方式,把简易式或标准化养蚕室修建在优质桑园地边,蚕室内搭建简易式蚕台,应用小蚕梯次分户共育、大蚕批次蚕台育等系列技术,减小了一次养蚕生产规模,增加了全年养蚕生产次数,降低了养蚕作业劳动强度的阈值;应用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推进了方格蔟普及应用,蚕茧生产质量大幅提高;再配合应用蚕桑机械辅助翻锄、伐条、采运、消毒和切桑作业等技术,改善了生产手段,从而增加了农村养蚕户全年养蚕生产规模。该技术使单位养蚕劳动力在原养大蚕1.5张/季次,4–5张/年的基础上,达到养大蚕3张/季次,10–12张/年的生产效能;单位养蚕户在原养蚕8–10张/户年基础上,达到养蚕20–30张/户年的生产效能;全年蚕桑生产经济收入达到7500–11400元/人年的水平,基本满足了农村中老年劳动力不再外出务工,返留家乡,长期从事养蚕生产的劳动力结构引导改善目标。通过简化养蚕技术中的作业操作,采用农村中老年劳动力所能承受的劳动强度为合理指标,创新利用简易式蚕台技术、简易式养蚕室建设技术、自动上蔟技术、高产桑园建设技术、蚕桑机械辅助作业技术之间的相互衔接关联,融合协同,形成系统结构合理,技术衔接简约,作业劳动强度较低,易于中老年劳动力使用的新技术体系,研究发明了农村养蚕作业劳动强度“削峰填谷”平衡布局生产模式,据此集成了专为年养蚕生产规模在20张/年以上、易于中老年养蚕劳动力为主的养蚕户使用、能有效降低养蚕作业劳动强度、提升养蚕劳动力生产作业效率、提高农村养蚕户集约化经济收益、提高蚕茧生产质量的全套农村养蚕新技术,命名为“简易式集约化养蚕技术体系”。该技术突破了养蚕生产关键环节受劳动力因素制约、传统养蚕技术无法完成的作业障碍,实现了农村养蚕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的提升,“简易式集约化养蚕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项目于2012年2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三等奖。
该技术实现了“1间60㎡标准蚕室、120㎡养蚕台、2人年养蚕20-24张”,在国内同类养蚕新技术研究中独具特色,为养蚕大户培育和适度规模养蚕提供了强有的技术支撑。该技术符合该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和符合蚕桑适度规模经营需求及符合秦巴山区农村蚕桑产业发展方向,于2013年4月,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现代省力节本综合养蚕技术》出版问世,并指导应用于生产实践,省力节本养蚕技术应用率逐年提高,石泉蚕区该技术基本实现养蚕大户全覆盖。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