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丝绸之府的“蚕茧危机”
 

丝绸之府的“蚕茧危机”

来源:湖州在线—湖州晚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4-06-13   |  阅读次数:839次

毛脚茧泛滥 致使茧质退化产业受损

  湖州在线讯  5月26日,浙江省丝绸协会、江苏省丝绸协会联合向两省蚕茧收购单位和缫丝企业发起关于不收毛脚茧的倡议和呼吁。
   
  倡议发起人浙江省丝绸协会副会长、湖州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说,毛脚茧大量充斥,近年来愈演愈烈,使得茧质日益退化,以致于有着“丝绸之府”之称的湖州已经产不出可缫制5A级以上生丝的原料茧了。
   
  上世纪江浙地区曾爆发的“蚕茧大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经济体制产生利益冲突所致。
   
  这一次由毛脚茧引发的蚕茧原料危机则暴露出整个丝绸产业在管理、体制和市场调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否化解这场“蚕茧危机”,考验的是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在资源配置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1泛滥的毛脚茧
      
  5月27日,吴兴区紫金桥村,蚕茧养殖户叶阿荣说,他家今年春蚕共养了1.5张蚕种,春蚕是5月24日前后开始上山结茧,理应6月1日前后才能成为成熟的化蛹茧。
   
   “市面上化蛹茧和毛脚茧价格相差无几,但毛脚茧相对重一成,两边算下来其实卖毛脚茧更划算,而且茧贩都是上门收购。 ”已养蚕10多年的叶阿荣深知这些蚕茧绝大多数都是毛脚茧,但还是将家中的蚕茧销售一空。
   
  蚕上簇吐丝结茧后化蛹,因此成熟的茧叫化蛹茧,刚吐完丝或正在吐丝尚未化蛹的茧,因其还保持蚕的形态(毛脚)被称为毛脚茧。由于毛脚茧含水分比化蛹茧高出10%以上,又因为其活体会在堆集、烘烤过程中在茧内层挣扎扒乱,从而严重影响缫丝质量。
   
  在嘉兴和湖州两地多年收茧的茧贩老于说,毛脚茧按照国家《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是不允许收购的。但现在江浙等地不少蚕茧产区蚕茧收购市场相对较乱,所以市场大量收购毛脚茧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初步估计,湖州地区去年收购的蚕茧中毛脚茧占半数以上。毛脚茧泛滥,我们也深受其害。 ”我市拥有蚕茧收烘资格的“巨头”湖州中维茧丝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建荣说,国内缫丝企业目前产能过剩5万多吨,每年鲜茧加工缺口近40万吨,加上开放的收购市场,导致了毛脚茧泛滥。
   
  令人费解的是,由于原料需求变紧,蚕茧收购还陷入恶性竞价。“没人来保证‘优茧优价’。今年春茧收购,南浔区重兆茧站内的收购价是1730元每担,而当地茧贩的收购价为1800元每担。 ”据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统计,今年茧贩收购价格比茧站平均每担高出20-30元。
   
  今年年初,中国纤维检验局公布的《2012年度我国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中指出:收购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蚕茧(毛脚茧)的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了蚕茧质量的稳定。由于部分地区蚕茧收购的市场秩序不规范,无证收购和抢购原料现象普遍,同时蚕茧生产者产品质量意识薄弱等因素,导致2012年毛脚茧等严重质量问题蚕茧影响了桑蚕干茧总体质量。
   
  报告中公布检验量超过500吨的地市中,毛脚茧率在5%以下的,全国仅有9个地市,江浙两省仅徐州市一地在列。我市春茧的毛脚茧率更是超过了20%。
   
  市纤维检验所所长王宏说,最危险的是毛脚茧泛滥,已经导致在江浙两省的蚕茧市场呈现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并开始在全国蔓延。

  2
丝绸之府“无丝”可用
   
  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总经理刘卓明说,杭嘉湖地区被誉为丝绸之府,既是国内最好的蚕茧产区,也是中国高端丝绸的主产地。而眼下,丝绸之府正面临“无丝”可用的窘境。
   
  国家茧丝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级工程师邢秋明说,蚕茧是生丝生产的重要原料,毛脚茧对整个丝绸产业的危害不言而喻。浙江目前五大蚕桑区南浔、桐乡、海宁、德清、淳安,前四个产区的蚕茧已无法生产出口丝,仅有淳安(千岛湖)的茧还可以生产5A以上高品质生丝,用于生产精品丝绸。
   
  湖州作为全国最大的丝绸产地,目前全年丝绸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3以上、全球产量的1/4。有订单,却没有原料,为了满足精品丝绸的生产,湖州大型品牌丝绸企业从2007年开始就被迫千里迢迢从少数民族地区购茧。
   
  与此同时,湖州、嘉兴等地制丝企业关停歇业多,去年浙江居然首次成为“蚕茧原料多余省”,这在全国缫丝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成为怪象。
   
  为满足市场对精品生丝的需求,2011年起,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每年拿出30%的原料,对县外高端企业开放市场竞价,每年的干茧竞价销售都会吸引十几家省内外的知名丝绸企业参与竞标。丝绸之路集团浙丝二厂甚至还想通过“承包”千岛湖的丝厂来取得好茧。
   
  但这30%的份额远不能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即使淳安全县的优质蚕茧,也仅够满足丝绸之路集团一家企业一年不到的生产量。”凌兰芳说。

 
 3市场无序诱发“蚕茧危机”
   
  在凌兰芳看来,毛脚茧引起的茧质退化,其根源一方面是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市场监管的缺失,未能很好地实施“优茧优价”政策。“在蚕茧收购中恢复仪评制,目前看来仍是解决毛脚茧的好办法。”湖州市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所长李玉峰说,蚕茧收购仪评制是指选取若干鲜茧通过仪器评测的方法,区分鲜茧质量,并根据茧质区分价格。我国早在上世纪末就制定出完整的蚕茧仪评流程,整个流程大致需要30分钟左右。
   
  然而正是这30分钟左右的评测时间,使整套制度在产能过剩的现状下被逐渐遗忘。李玉峰介绍,由于我国蚕桑养殖采用的是家庭分散养殖模式,而收茧时间短暂集中,导致了仪评制的淡出,评茧方法回到了原始的手估目测一口价状态。淳安产区茧丝质量的经久不衰,正是一贯坚持仪评制的结果。
   
  作为江苏重要的蚕桑产区,江苏省射阳县特庸镇党委书记周正林介绍说,全镇有8000多户蚕农,要在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完成蚕茧收购,并杜绝毛脚茧的出现,这对基层乡镇来说绝非易事。面对庞大的蚕农群体,要在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蚕茧收购任务,现行的仪评制流程确有些力不从心。
   
  为防止茧质下滑,特庸镇在严控收茧时间的前提下,已连续几年在40多个茧站派驻工作人员,来加强市场秩序监管。
   
  “我国在2001年开始的鲜茧流通体制改革,目前仍处在转型期。当前,蚕茧收购市场的混乱局面,一定程度上影响蚕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市农科院副院长费建明介绍说,市场无序诱发“蚕茧危机”,大家都为自身利益,争抢茧源,导致茧价大起大落,最终整个行业受损。

 
 4蚕茧产业如何破“茧”而出
   
  毛脚茧的泛滥,行业如何破“茧”而出?费建明认为,散户养殖模式抗风险能力较弱,蚕农处在利益的末端,在市场供不应求时,蚕农跟着高价跑,放任毛脚茧也是必然的。
   
  “农企合作。走订单农业、家庭农场、蚕桑产业化的道路,就会生产出好原料。”费建明说,市场秩序的混乱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但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分散种桑养蚕的模式必须要转型升级。
   
  为了破解丝绸之府的“蚕茧危机”,目前,安吉县政府在梅溪镇引导当地村民已建起万亩蚕桑基地,通过农企合作、蚕桑产业化来解决市场对优质原料的需求。南浔区练市镇朱家兜蚕桑合作社也在今年春茧收购中严格实行“优茧优价”,试图找回优质原料茧。
   
  “优质丝绸需要优质原料,重振丝绸产业,首先要从原料抓起。”5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纺织专家姚穆在湖州表态,坚决支持围剿毛脚茧。姚穆说,毛脚茧已严重危害到整个丝绸行业发展,要扭转茧质下降这个趋势,就必须加强原料检测和质量管控。
   
  国内著名蚕桑经济研究专家、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顾国达教授则认为,缫丝企业产能过剩导致毛脚茧的泛滥,这是资源配置中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不协调所产生的现象。
   
  由于蚕茧收购时间相对较短,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很容易出错。这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补充和协调。
   
  顾国达说,毛脚茧泛滥依附于传统鲜茧收购方式,这种收购方式的改变需要政府引导来进行。其次,在我国目前众多地区蚕茧收购市场放开,多家收购主体在管理缺位和单一市场化运作的情况下,更应该通过对蚕茧收购主体的数量、规模和资质加强监管,以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