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宜丰县芳溪镇杨木村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户种一亩桑,柴米油盐不着慌。”该村有452户人家,栽桑养蚕的有32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2.1%,从1985年栽桑养蚕至今近30年,成为该县蚕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面旗帜。是什么力量赋予这一传统特色产业勃勃生机的呢?日前,记者来到宜丰采访。
政府扶持是前提——机构、人员、经费,20多年一样不少
为促农增收,1985年,该县开始引导当地农户种桑养蚕。在1990年被列为全省首批十个蚕桑基地县之际,该县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挂帅的蚕桑工程领导小组,组建了企业化运作的宜丰蚕桑开发公司,专门负责蚕桑基地发展、种苗引进、技术指导、蚕用物资供应、蚕茧收购与销售等工作。20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不管人事如何变化,始终确保了蚕桑公司机构不撤、人员不减、经费不少,每年还从农业切块经费中挤出专款扶助蚕桑生产。该县还出台了桑苗扶助政策,农户新增一亩桑园,政府补贴苗木款100元,降低了桑农的栽桑成本;对承包租赁荒山、荒沙、荒滩栽桑和养蚕大棚占用地给予简化手续和免费办理等。
蚕农得利是基础——保护价包收购,从未打过一张白条
“旱地、荒山、荒沙、荒滩都可以栽桑树。一亩地需要35平方米的蚕房,只要家中有空房,栽桑养蚕与种植水稻相比收益更高。去年,一亩地的收益有4500元左右。”芳溪镇杨木村村民李银如说,“栽桑养蚕很适合妇女和老人,就是摘桑叶累点。”该镇焦溪村村民朱泥生退伍回家种过田、养过猪,做过竹木生意,但生活始终没富起来。2000年,朱泥生开始租了20亩地种桑养蚕。而今他日子越过越红火,还在明月山附近租了200亩地准备种果桑养蚕,同时,兴办农家乐。为了确保蚕农的利益,在蚕茧收购上,蚕桑公司与蚕农签订长期收购合同,实行订单生产,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并制定了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行情好时随行就市微利收购,行情差时按保护价收购,极大地降低了市场波动带给蚕农的风险压力。1996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蚕茧价格跌至每斤6.7元,蚕桑公司还是按每斤8.5元保护价收购。当年公司因此亏损了180万元。公司还建立了蚕桑发展风险基金,防止打白条现象的发生,20多年来,没有向蚕农打过一张白条。
精细服务是保障——技术员住农家,服务普及全方位
服务出品质,服务出效益,公司秉持“没有基地就没有公司”的理念,视蚕农为衣食父母,把为蚕农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作为第一要务。公司实行领导包片、技术人员包村、“五加二”“白加黑”、“一对一”帮扶等工作法,每名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全年不少于180天,常年奔走在村头巷尾、桑田茧棚,吃住在蚕农家中,手把手地教导、面对面地传授,让每一位蚕农都熟练掌握栽桑养蚕的全套技术。技术员万成绩30年来,骑破了两辆自行车。2000年,为了帮助一时生意失败的焦溪村村民朱泥生掌握养蚕技术,万成绩最长的一次在他家住了15天没回家,每天与他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厌其烦地教,现在老朱成了该村的养蚕示范户。在蚕茧收购中,实行24小时服务,蚕桑公司员工吃、住在茧站,确保蚕农随到随收随结算,采取仪器评茧,严格按公司收购标准执行,优质优价,不收人情茧,不作人情价,不压级压价,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声音喊到头,公平公正,正如蚕农评价“金口银牙、刚正不阿”,赢得了广大蚕农的信任
创新发展是出路——延伸产业链条,传统种养向生态休闲农业转变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不竭的动力。30年来宜丰蚕桑人不断调整发展思路,改“行政命令”为示范引导、改“天女散花”遍地栽桑为集中成片、改“小打小闹”为适度规模、改重数量为重效益,逐步把发展重心转移到重点乡镇、专业村、专业大户上来;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先后引进了湖桑“荷叶白”“桐乡青”“台湾长果”“日本富士红”等桑苗9个,“菁松X皓月”“薪杭X白云”等蚕种6个,小蚕共育、小蚕片叶立体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测土配方等先进技术6项,其中小蚕片叶立体育还获得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创新发展模式,建立了“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完善了公司与基地、蚕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了产业链条,新引进的果桑“大实”既可养蚕,又可采摘果椹,开发桑葚酒及果胶,迎合了现代都市人的休闲旅游需求,每到果椹成熟季节,大批游客到桑田采椹赏景,亩可增加纯收入万元以上,实现传统种养业向生态休闲农业的转变,闯出了一条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