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图文]广西生丝质量现状分析
 

[图文]广西生丝质量现状分析

来源:中国纤检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4-04-28   |  阅读次数:688次

 引言:2012年广西桑园面积达到262.73万亩,蚕茧产量31.57万吨,生丝产量达到2.88万吨,分别占全国产量的40%和23%。2013年广西生丝产量3.54万吨,同比增长22.9%。广西茧丝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5年迄今,广西蚕茧产量连续稳居全国首位,缔造了中国茧丝行业神奇的“广西现象”,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发展格局。

 广西茧丝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要看到广西茧丝业在速度超出常规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质量发展方面进行探讨,为广西茧丝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化政策建议。

 广西生丝行业发展现状

 广西近年缫丝工业发展迅速,企业数量和生产规模稳步增长。近几年,广西通过招商引资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缫丝企业数量和生产规模增长迅速,丝绸工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13年广西缫丝企业数量已达到91家,生产规模达31万绪自动缫,分别是2006年的1.5倍和2倍多,全年丝绸工业产值超过14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万人左右。

  广西生丝质量状况

  广西与其他省份生丝质量比较

  近年来我国桑蚕生丝产量逐年增加,2012年桑蚕生丝产量约为11.5吨,目前我国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广西、重庆、四川和陕西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桑蚕丝生产。我们收集查阅了全国生丝质量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以下分析基于2012年的数据。生丝平均等级。生丝平均等级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份为浙江、山东和江西,其中浙江省平均等级最高,平均等级约为4A34,与全国平均值基本持平的省份为陕西、广西和江苏。

  生丝主要检验指标情况。纤度偏差、纤度最大偏差、均匀二度变化、清洁和洁净等5项主要检验指标全国平均值分别为1.17旦、3.13旦、0.6条、98.8分和93.18分。浙江、山东、广西、云南纤度偏差指标成绩较好,山东、广西和云南纤度最大偏差指标成绩较好,浙江、江苏、山东和广西均匀二度变化指标成绩较好,江苏、浙江、广西和山东清洁指标成绩较好,浙江、江苏和山东洁净指标成绩较好。

 主要定级指标。生丝的主要定级指标为洁净、纤度偏差和纤度最大偏差3项,定级率分别为83.08%、40.80%和24.07%。洁净指标定级率较高的省份为广西、江西、山东、陕西和云南,定级率连续两年均在89.0%以上;纤度偏差指标定级率较高的省份为安徽、江苏和浙江,定级率连续两年均超过44%;纤度最大偏差指标定级率较高的省份为安徽、山西和浙江,定级率连续两年超过30%。

 2013年广西生丝质量状况分析

 近期,广西纤检所抽查了60个缫丝企业的生丝产品共计60批,检验项目涵盖生丝主要检验项目。经统计,生丝平均等级(清洁、洁净)成绩为4A03,平均纤度偏差为1.23旦,平均纤度最大偏差为3.12旦,平均均匀二度变化为0.8条,平均洁净为92.72分,平均清洁为99.0分。各指标平均值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广西生丝质量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广西生丝主要质量指标有以下特点:

 纤度最大偏差和纤度偏差较大。广西生丝存在纤度最大偏差较大的问题,所以不适宜用作经线。纤度最大偏差大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广西原料茧的纤度变化特征较差。据有关研究,广西蚕茧不仅茧丝粗细开差大,而且外层茧丝非常粗,不利于自动缫自动添茧。此外,影响纤度最大偏差和纤度偏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缫丝生产管理水平,如果生产管理不严格,操作工巡回不到位,处理空添多添不及时,造成野纤丝增多,纤度过粗过细,人为造成纤度偏差过大。

 清洁洁净指标是影响广西生丝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洁净指标,是生丝定级的主要指标。广西缫丝企业不太重视煮茧工艺,有的企业甚至不煮茧,导致丝胶溶失程度不佳,影响茧丝解离,糙疵纇节增多,导致清洁洁净成绩下降,这也是广西丝洁净分数不高的原因之一。

 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认为,影响广西生丝质量主要有几大因素:蚕茧原料因素、蚕茧收烘因素、生产过程因素和其他因素。

 蚕茧原料因素:包括桑树品种、蚕品种、蚕茧养殖技术、蚕茧生产条件及生产模式等。

 相对而言,广西饲养蚕茧品种适应性尚有局限,受亚热带高温多湿气候环境制约,全年适合缫制高品位生丝蚕品种的批次较少,影响广西高品位生丝的产量和质量。

 广西蚕茧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技术基础差,不少桑蚕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推广,生产装备相对落后,桑蚕生产社会化服务滞后,行之有效的小蚕共育及方格蔟应用的省力化养蚕技术普及率不高,影响蚕茧质量提高。近几年来桑瘿蚊、桑红蜘蛛、桑螟等虫害成灾,造成桑叶损失大,而且叶质降低,对养蚕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影响蚕茧品质。同时农村消毒防病工作未能做到全面、彻底,蚕病蔓延,一般蚕病损失达25%以上,导致薄皮茧、死笼茧增多。

 蚕茧收烘因素:包括收购质量、烘烤设备和技术、蚕茧贮存方式等。

 蚕茧收烘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存在收购毛脚茧问题,导致蚕茧收烘质量不高。广西蚕茧市场是个开放的市场,流量大,蚕茧能迅速流通。但是开放的蚕茧市场规范管理不足,抢购蚕茧的情况时有发生,收购毛脚茧的情况大量出现,严重影响广西茧丝质量。广西有800多个鲜茧收购站,茧站数量多、规模小、性质复杂,近几年蚕茧需求旺盛,部分蚕茧收购企业对后期价格预期较高,也有不少缫丝企业担心原料没有保障,纷纷抢购蚕茧,在价格上竞相抬价,在质量上放低要求,部分茧站存在收购毛脚茧情况。

 生产过程因素:包括设备、技术人员、工艺、生产组织管理等。

 广西自动缫普及率达到100%,科技水平和生产装备水平的提高为提高生丝质量提供了硬件保障,但缫丝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依然是制约生丝质量提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纤度偏差和纤度最大偏差指标定级率均在40%和20%以上,说明了提高缫丝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人才和技术创新因素。

 广西茧丝绸业历来基础薄弱,人才缺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0年前后,丝织、绢纺、印染工业的萎缩,造成大量缫丝、丝织、印染等专业的人才流失,而新的人才培养跟不上,“青黄不接”进一步加剧了广西丝绸专业人才的短缺。近几年,由于广西缫丝规模急剧扩大,专业人员缺乏的矛盾愈发突出,主要是懂技术、懂工艺的人才缺乏,现有缫丝企业技术骨干主要是以以前国有企业倒闭后的技术人员以及江浙企业转移过来的技术人员为主,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出现断层。

 其他因素:包括生产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品牌建设等。

 茧丝行业标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广西茧丝行业整体标准化水平来看,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桑蚕标准化种养技术的普及率不高。由于我区桑蚕生产仍是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经营为主,农户们各自为战,缺乏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农民质量意识不强,重数量而不重质量。在养蚕过程中,从桑园管理、采购蚕种、小蚕培育到上蔟等阶段,不注意采用标准化的养蚕技术,影响了蚕茧的质量。二是缫丝企业对标准化工作不够重视,投入不足。三是桑蚕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未能覆盖桑蚕产业生产的全过程,鲜茧采集、装运、存放、烘烤和干茧贮存等方面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对蚕茧质量有一定不利影响。

 关于改进质量的建议

 加大品种改良研究投入

 广西的蚕茧质量要有进一步提高,在品种优选过程中,应更加关注质量问题,重点解决茧层率低、茧丝纤度粗、蛹量增加等问题。为打好优质茧丝产品生产的原料基础,从源头提高我国茧丝产品质量,应着重加强质量好、产量高、适应强、应用广和能够适用于自动缫丝生产的优良桑蚕品种的繁育工作,并通过在桑园管理、蚕病防治、蔟中管理、适时采茧、鲜茧收烘、环境保护和规范蚕茧收购秩序等多个方面加强管理,着重加强蚕茧生产的技术管理和扩大先进技术的应用,为提高生丝产品质量奠定原料基础。

 大力提高农民种养技术水平

 广西桑蚕产业的生产模式主要以一家一户分散养殖为主,养殖技术成为制约蚕茧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养好小蚕是蚕茧优质高产的基础,而搞好“小蚕共育”是减少小蚕损失、保全蚕头、隔离病原、满足小蚕生长期环境条件、增强蚕儿体质的重要措施。要改善养蚕条件,改善农村养蚕设施,改良蔟具和搞好蔟中管理,应大力推广纸板方格蔟,同时应做到适时采茧,不采卖毛脚茧、嫩蛹茧,以提高蚕茧质量和生丝品位。

 大力推广桑蚕农业标准化示范

 生产标准化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必经之途,标准化水平也是衡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的尺度。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标准化的技术,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和组合,能够实现最小投入、最佳效益。对增强蚕业产品的竞争力来说,在同等条件下,按照标准化的技术生产,直接的效果是其生产的产品产量增加,质量提高,竞争优势增强。

 一是加强茧丝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确保茧丝产品质量。二是加强茧丝行业技术标准研究。三是加大贯标的力度,帮助茧丝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提高茧丝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加强蚕茧收烘秩序监管和生丝质量监管

 加强蚕茧收烘质量监管和生丝质量监管,尤其是注意改革收烘模式,防止蚕茧抢购大战的出现,重点防止收购毛脚茧,保护蚕茧质量。政府应重视蚕茧收购质量问题,定期组织对茧站的检查,有关职能部门(工信、工商)部门经常性对鲜茧收购市场开展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无证收购,制止未经许可的随意设点收购。蚕茧主管部门要更加严格执行鲜茧收购资格许可制度,根据当地蚕茧生产发展规划,从严审核,适当控制茧站的质量和数量。对于不具备基本质量保证条件的茧站,建议不予审批或取消其收购资格。通过采取生丝公证检验、定期监督检验等形式的质量监督手段,促进生丝质量持续稳定发展。

 鼓励“优选优用,物尽其用”的分类收购

 广西蚕茧收购现状,由于资源供不应求,蚕茧抢购现象普遍,质量意识不强,导致蚕茧收购时基本不进行分类收购,大部分收购统茧或者仅仅简单分类,因此茧站能够提供给缫丝厂用于高品位生丝生产的蚕茧并不多,这也是广西高品位生丝比例较低的重要原因。为了尽可能充分利用资源,蚕茧收购时应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蚕茧分别用于不同用途,好的蚕茧用于缫制高品位的生丝,低等级蚕茧用于缫制普通生丝,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蚕茧特性,提高高品位生丝的比例。

 提升检测技术水平

 质量水平必须通过检测检验手段体现,因此研究改进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科学性,提高检测效率,是有效提升茧丝质量的技术支持。一要创新检测技术,研制高效检测设备,用技术进步促进检测准确性和效率的提高。二要大力推进茧丝公证检验制度,发挥公证检验质量评价效力,强化公检在现货交易中结价依据的作用,增强公证检验对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力,促进以质论价、优质优价机制的实现,促进生丝质量提升。三要扩大定期监督检验等形式的质量检验覆盖面,加强质量监管,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改进质量管理模式

 随着科技水平和缫丝生产装备水平的提高,生丝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纤度偏差和纤度最大偏差指标仍是制约我国生丝产品质量提高的两个因素,而缫丝企业对这两个项目的控制与其生产工艺和技术管理水平关系密切,所以为全面提高我国生丝产品质量,缫丝企业应努力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加强纤度管理,努力做到定粒准确,加强对集绪器、纤度感知器和探索添绪执行机构等的日常维护,加强工艺设计与控制以及挡车工巡回操作规范性、准确性。强化生产过程控制,建立质量控制点,只有过程满足质量控制要求,生丝质量才能保证。提高广西蚕茧缫丝加工产品质量的关键是针对广西原料茧特性,建立控制样本,对缫丝生产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