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当记者从海拔2200米的贵州省威宁县城,骑着摩托,一路风尘赶到海拔1600余米的黑坭村时,目不暇接的碧绿,让人顿感生机无限。
在农家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绿油油的麦田。长势良好丰收在望的麦子正在抽穗灌浆。在这万绿丛中,黑坭村蚕桑养殖的那抹春绿,虽然才是星星点点,可通过与基地负责人陈昌恒、朱习海摆谈后得知,却蕴藏无限生机。
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凋整产业结构,特色农业风生水起。在这片火热的发展潮流中,乌蒙大山深处的黑坭村人再也耐不住寂寞了。习惯了种麦子栽包谷的他们,想寻找经济价值更高的产业支撑。
2013年,陈昌恒开着自己的私家车,拉上朱习海,先后奔赴到本县的玉龙,云南的昆明、曲靖、鲁甸,浙江的桐乡等地考察学习蚕桑养殖业。一路走来,一路对比。外面的“热闹”与村里的“寂寞”,让他们坚信,发展桑蚕养殖,是一条切实黑坭村的发展路子,如果不抓紧,那就时不我待。
说干就干。他们号召村民干,做给村民看。在毕节汇江蚕桑开发有限公司的技术指导下,今年初春,他们投资近7万元,从浙江桐乡购买来6万株桑树苗,分发给29户农户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80来亩,涉及到周边的三岔村、岩头村。当日,记者在他们的桑园看到,种下的桑树已经长出片片希望之绿。
行走在黑坭村的桑园,陈昌恒、朱习海侃侃而谈。他们说,其实对于威宁人来说,栽桑养蚕并不陌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许多地方都掀起过养蚕热。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产业“灰飞烟灭”了。如今,许多农村房前屋后那些枝繁叶茂的老桑树,就是当年发展桑蚕养殖的最好注释。
陈昌恒、朱习海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蚕茧供不应求,销路不是问题,怕的就是没有产品。据他们考察了解到,一亩桑园地养一张蚕,亩产蚕茧100-120斤左右,每斤15-20元。在黑坭村,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一年可以养4季,一亩地就可养4张,亩纯收入可达3000~5000元。这比栽包谷种麦子划算多了。
与此同时,提供技术支持的汇江蚕桑公司,不但与蚕农签订20元一斤的保底收购价,消除养蚕的风险,解决后顾之忧,还给他们许诺,只要黑坭村的种桑养蚕业在3~5年内发展到1000亩的规模,公司可以提供50万元的启动金,并考虑在威宁开发蚕丝被加工生产线。
有了市场,有了技术支撑,有了基地,对于栽桑养蚕,陈昌恒、朱习海信心十足。今年秋天,他们计划购买蚕种,开始名副其实地踏上栽桑养蚕路,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他们种下“绿叶子”,必将吐出“金票子”。
目前,黑坭村的蚕桑养殖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作为基地负责人,陈昌恒、朱习海的想法不止栽桑养蚕。他们还告诉记者,下步,还要开展桑林下养鸡,开发桑叶茶等,形成立体化经济发展模式。
一个地方的发展,就是需要致富带头人来引领。陈昌恒、朱习海的蚕桑养殖梦,必将越做越美,必将开鲜花结硕果。我们期待着,也有理由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