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陕西石泉县蚕种场开展蚕桑文化培训 弘扬蚕桑文化
陕西石泉县蚕种场开展蚕桑文化培训 弘扬蚕桑文化
来源:西部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4-04-04 | 阅读次数:571次
近日,陕西石泉县蚕种场组织开展石泉县蚕桑文化培训,重在弘扬石泉蚕桑文化,进一步挖掘石泉县蚕桑文化潜力,为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推动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石泉县蚕种场全体干部职工、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部分干部、石泉县雨花蚕丝品公司职工参加了培训。
培训邀请石泉县蚕桑文化协会会长李佩今等老师讲授,培训从历史典故、文物史料、诗词歌赋、民间谚语、神话故事等多方面对石泉县的蚕桑文化进行了梳理讲解,使广大蚕桑技术干部在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石泉蚕桑生产始于商州,鼎盛于汉唐。1984年,在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出土的鎏金蚕被考证为汉代鎏金蚕,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证明汉唐时期蚕桑生产已在石泉县广泛开展。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贯通我国西北与西欧的“丝绸之路”,当时石泉的子午古道与西域丝绸之路是相通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也推动了当时石泉的蚕桑发展。
从古到今,石泉就有“开蚕门”、“关蚕门”的风俗习惯,反映了当时的蚕乡生活面貌;流传到今的还有“绣荷包”、“小货郎”、“十字绣”等民歌,体现了古代年轻蚕农的爱情生活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在民间,现在仍流传“男采桑,女养蚕,二十八天见现钱”、“东赚钱,西赚钱,不如山沟栽桑园。”等脍炙人口的谚语。
清末民初,石泉土法缫丝的就有一百多家,现在的银龙丝银坝村就是因为当时能缫得色白如银的蚕丝而得名。
蚕桑产业多年来一直是石泉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到2008年,全年养蚕发种达到9.3万张,产茧量达316万公斤,发种量和产茧量均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期间,石泉县委县政府将蚕桑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稳固了西北蚕桑第一大县的地位。目前,全县已形成育苗栽桑、养蚕制种、缫丝织绸、副产品开发一体的产业体系。
近年来,石泉县蚕种场不断通过技术更新,转变思路,使蚕种质量不断提高,所生产的“天虹”牌蚕种不但得到了广大蚕农的认可,也创出了一条名牌产品之路;在生产闲散季节,蚕种场技术人员广泛参与到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工作中去,为提高蚕农养蚕技术作出了贡献;通过开发蚕丝被、蚕沙枕、桑叶茶、雄蛾酒、蚕蛹食品等蚕桑副产品,既延伸了产业链条,也弘扬和丰富了蚕桑文化。
2014年,石泉县将正式启动蚕桑文化公园和蚕桑文化馆建设,通过将蚕桑文化与生态旅游的有机融合,以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蚕桑产品的大融合,借助“鎏金蚕故乡”这张品牌,将有力提升文化旅游的“精、气、神”,传播和传承蚕桑文化,推动石泉县的文化体系建设。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