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技术
实用技术>>家蚕黑尾病防治技术
 

家蚕黑尾病防治技术

来源:农民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4-04-02   |  阅读次数:1224次

 家蚕黑尾病是由镰刀菌寄生蚕体而引起的,其病原镰刀菌孢子在空气中及桑叶上均有大量存在,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容易造成本病病原菌——镰刀霉菌孢子发芽和迅速繁殖,尤其在共育室忽视通风换气,蚕匾间距过小,蚕沙过厚时更易导致家蚕黑尾病的发生和蔓延。发病特征

 蚕儿发病后,食桑量逐渐减少,有的蚕滞伏于蚕座下面。大多数病蚕有脱肛和尾部发黑溃烂现象,后肠有硬结粪块,有的病蚕排出连珠状粪或粘于肛门处,眠中发病多为不脱皮蚕。该病大小蚕期均有发生,病程较长,蚕儿发病后5~7天死亡。小蚕初死时软瘪,大蚕临死时吐水,死后体皮不易破裂,死后2~3天,尸体明显缩短变尖,尾部仍有黑色硬块。5龄蚕发病轻时,尾部虽有黑斑,但仍能结薄皮茧,病重时多为蔟中死蚕。防治方法

 彻底消毒。养蚕前严格按标准进行蚕室、蚕具消毒。可用1%漂白粉澄清液喷洒蚕室、蚕具,并保持湿润30分钟。消毒后蚕室要开窗换气排湿,并将蚕具放在阳光下曝晒。同时加强桑园治虫工作,防止桑园害虫感染镰刀菌造成桑叶及周围环境污染。

 合理使用防僵药剂。在各龄起蚕、龄中和眠前各撒一次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发现病蚕时每天使用一次。在发病严重时,使用熏烟消毒剂对蚕室、蚕座进行熏烟消毒,可制止黑尾病的蔓延。

 调节好饲育温湿度。高温多湿有利于镰刀菌孢子生长繁殖,蚕期中应根据蚕儿发育程度选择合适的温湿度。一般小蚕期温度应控制在25~28℃,干湿差0.5~1.5℃;大蚕期温度控制在23~25℃,干湿差3~4℃。同时要注意蚕座卫生,蚕座上多撒干燥材料并勤除蚕沙,以防蚕沙过厚,引起发酵。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