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陕西石泉:六大措施助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陕西石泉:六大措施助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  |   作者:张正毅   |  发布日期: 2014-03-27   |  阅读次数:380次

陕西省石泉县自2006年启动实施“一县一业、蚕桑产业突破发展战略”,于“十一五”末成为西北五省名副其实的蚕桑第一大县,2013年养蚕7.1万张,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3.36亿元。在蚕桑产业波浪式发展过程中,该县始终坚持发展蚕桑产业不放弃、一心一意谋发展,勇于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立足兴桑养蚕,依靠科技支撑,采取“六大”措施,助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1、拓展产业链条,推动单一养蚕向蚕桑循环发展转变。

本着“立足养蚕、资源利用、多元开发”的产业发展思路,推动蚕桑循环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桑菌、桑禽、桑菜为主要内容的桑园生态立体产业之路,一是稳步发展桑枝食用菌。全县桑枝袋料栽培食用菌由2005年的70万袋发展到20132375万袋,年产值由350万元增长到14200万元,“富硒牌”桑枝食用菌成为石泉蚕桑产业“四大”主导产品之一,形成了“桑枝袋料栽培食用菌技术”规范,做到桑枝资源利用和森林资源保护协调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桑园养鸡。自2008年开始试验,经示范、推广,全县桑园养鸡由200816亩发展到20138000余亩,形成了成熟的“桑园养鸡技术”规范。三是科学开展桑园套种。桑园套种地膜洋芋为主体,每年桑园套种低杆经济作物2万亩以上,最高年份2011年达3.45万亩,并以套种促进桑园管理。2013年,农户蚕桑资源开发收入2.23亿元,为蚕农蚕茧收入的2倍,随着产业结构的丰富优化,大大提高了桑园产出效益,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2、夯实桑园基地,推动普通桑园向标准高效桑园转变。

坚持把桑园建设作为蚕桑产业的基础工程来抓。一是发展高产密植桑园。2005年以前,发展桑园采用亩栽300—500株(粮桑兼作、梯田桑园及四边桑)的稀植模式,2006年以后,建园选用好田好地,因地制宜,坡地建亩植密度800-1000株的标准桑园,平地建亩植密度1000-1500株速成高产密植桑园,推广前沿优良桑品种,通过新建和补植加密,桑园实现了稀植到密植、劣桑到优桑的转变,全县标准化桑园达到56%,亩桑可年养蚕3-4张,提高了亩桑产茧量,同时有计划建设小蚕共育专用桑园,为多养蚕、养好蚕奠定了桑叶基础。二是加强丰产桑园培育。注重桑园树型养成,推广桑园测土配方施肥、桑园病虫害综合防治及桑园化学除草等配套管理技术。三是整合桑园资源。每年向养蚕大户、蚕桑合作社流转桑园4000亩以上,减少资源闲置,变资源优势为经济效益。

3、革新养蚕方式,推动传统养蚕向省力节本养蚕转变。

一是创新蚕台养蚕。实践、总结、制定了“石泉县养蚕室新建改建技术标准”,累计新建标准蚕室3016间、17.45平方米,改造蚕室226间、1万平方米,共计搭建固定养蚕台37万平方米以大蚕蚕台省力化养蚕为中心技术的综合推广率达60%,实现养蚕大户全覆盖和蚕箔养蚕向蚕台养蚕的转变,创新蚕台与方格簇结合使用技术,实现熟蚕自动上蔟。该技术使每张蚕种节省成本300元,提高工效50%,降低劳动强度50%,实现了“160标准蚕室、120㎡养蚕台、2人年养蚕20-24张”,为国内首创二是推广小蚕共育。按照“小蚕集中共育、大蚕分户饲养、全年六批养蚕、养蚕流水作业”的养蚕模式,新建小蚕共育室3186㎡,以蚕桑合作社和养蚕大户为主体,培育小蚕共育点43处,其中标准化、规模化小蚕共育示范点12处,迎丰镇小蚕共育率100%,全县小蚕共育率由2005年的3%,提高到201332%,共育小蚕年均张产高4.6公斤。三是推广方格簇具。推广方格簇500万片,方格簇的应用率由200540%提高到201395%以上,上茧率提高12%把推广应用方格簇作为提高蚕茧质量的最重要手段,使蚕业各环节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得到充分保障。四是应用蚕桑机械。累计推广适宜蚕桑机械5219件,桑枝伐条机、桑园微耕机、养蚕消毒机和小蚕切桑机等进入养蚕大户,桑枝剪伐、桑园翻土等高耗劳环节的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强度大幅降低,生产手段正在改变。

4、调整养蚕布局,推动养蚕三季三批向三季六批转变。

为缓解农村养蚕劳动力紧缺现状,着力对全年养蚕布局进行调整,逐步将过去“桑树冬春伐、年养蚕三季三批次养蚕布局”定格为“桑树冬春伐、桑树冬季重剪稍隔年冬春伐和年养蚕三季六批次养蚕布局(即:春、夏、秋各养蚕两批次)”,农户全年养蚕次数增加、每批养蚕张数减少、年养蚕总量得到保证甚至增长,平衡了养蚕劳动力供求,降低了养蚕劳动强度,提高了蚕室、蚕具和桑园利用率,实现了养蚕农户和加工企业双赢。

5、优化蚕桑品种,推动传统蚕桑品种向优质品种转变。

一是优化桑树品种。先后引进推广适宜石泉蚕区的“陕桑305”、“育71-1”、“农桑14号”、“金十”和“强桑一号”等系列桑树新品种,新建桑园5万亩,推广率70%二是优化家蚕品种。从“菁松×皓月”、“871×872”、873×874”、“秋风×白玉”和“两广二号”等多个家蚕品种中 ,筛选确定“菁松×皓月”和“两广二号”为本县蚕区两大主打蚕种,进行繁育推广,良种率100%。自2012年,夏季和早秋全面推广饲养“两广二号”抗高温蚕种以来,张种产茧量稳步提高,年均张种产茧达到42.1kg,创历史新高,较2006年净增产茧7.1kg,净增长20%.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夏蚕效益低和困扰农户养蚕积极性的问题,蚕桑品种的不断优化,为农户兴桑养蚕稳产高产提供了优质品种保障。

6、培育强村大户,推动千家万户养蚕向强村大户转变。

石泉县委、县政府围绕蚕桑强村大户培育和大户年养蚕20-30张的适度规模目标,出台了《石泉县蚕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规划》,按照“大户建园、园室结合、技术配套、设施跟进、要素整合”的思路,采取资金倾斜、政策扶持和人力集中等措施,深入实施蚕桑强村大户支撑战略,全县蚕桑重点镇、蚕桑强村和养蚕大户体系已经形成,遴选培育的3000个养蚕大户、50蚕桑强村逐步成为产茧基地的中坚力量。虽然,全县养蚕农户由20052.7万户递减到20131.5万余户,但是,每年养蚕数量稳定,即使在近几年蚕桑产业逆势期,该县蚕桑基地呈现“养蚕农户减少、户均养蚕规模增加、养蚕大户集群支撑、蚕茧产能基本稳定”的现代蚕桑发展格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