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宜州市德胜镇榄树村村民黄果敬用种桑养蚕的收入,买了一辆10万元小轿车。“去年生茧价格比较高,种桑养蚕是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黄果敬高兴地说。据了解,目前,河池桑园面积已达76万亩,桑蚕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重点扶贫产业。
近年来,河池由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一直都是全国、全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市委、市政府转变扶贫思路,从传统扶贫开发思路向开发扶贫思路转变,即在做好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扶贫产业,通过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带领大批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在具体工作中,河池市根据河池实际,强力实施“整市推进”产业扶贫新模式,将核桃、糖料蔗、桑蚕、火麻、油茶、高淀粉薯类、香猪、瑶鸡8大产业,确定为新阶段的扶贫重点产业,并以“会战”形式推进贫困地区经济产业发展。
争取项目资金是做好扶贫产业的基础。据统计,2012年,河池市共争取到扶贫产业开发项目资金4995万元,“十百千”产业项目资金1390万元。2013年,又争取到扶贫产业开发项目资金3574万元,“十百千”产业项目资金2100万元。这些资金为河池深入发展扶贫产业注入了强劲的能源动力。
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河池市着力抓好绿壳蛋鸡养殖、食用菌种植、珍珠李种植、毛葡萄种植、核桃种植、红心香柚种植、罗非鱼养殖、香猪养殖、油茶种植等示范基地建设,过典型示范带动,促进全市扶贫产业从粗放型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河池市先后培育了宜州市恒业茧丝有限责任公司、东兰长寿保健食品厂、都安伟业编织厂、罗城 “中天领御”野生毛葡萄酒业等一批带动能力强、影响力较大的产业扶贫龙头企业,促进全市贫困地区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
产业覆盖贫困农户,着力解决群众增收难题。2012年,扶贫产业覆盖全市“十二五”规划贫困村747个,受益贫困群众20万人;2013年扶贫产业覆盖全市553个贫困村,受益贫困群众21万人。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核桃种植面积达160万亩,桑园面积76万亩,糖料蔗种植面积128万亩,火麻种植7万亩,高淀粉薯类19万亩。香猪、种草养畜、水面渔业等扶贫养殖产业产值均超过20亿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