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我省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
为贯彻落实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日前,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以皖农办蚕函【2014】2号发出《关于加快推进我省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一、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提升基地建设水平。抓住国家八部委《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的机遇,主动参与融入,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提升基地建设水平。积极引导蚕桑产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发展,打造优势产业带,重点建设皖南和皖西两大蚕茧优势产业带,优势产业带蚕茧产量占全省比重要达到90%以上,支持江淮分水岭地区和皖北蚕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区域板块经济。重点支持年产蚕茧万担以上的主产县,加快推进蚕桑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创建优质茧基地,保持高产优质桑园面积基本稳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流转,鼓励桑园向养蚕能手、大户集中,着力培育年养蚕10盒以上的蚕桑专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推进蚕桑专业镇、专业村建设,提高蚕桑生产集中度,形成优势产业带。 二、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推进现代蚕业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平台,发挥行业学(协)会的作用,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现代蚕业发展。一是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加强桑、蚕品种选育、试验和审定工作,要研发适应市场的特种用途的新品种,提高我省自主品种及蚕种的市场占有率。二是提升蚕桑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用先进的设施装备传统蚕业,进一步推进现代化蚕种催青室和小蚕共育室的建设步伐,努力提高桑叶采收机械化和蚕茧烘干自动化。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积极探索新的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蚕桑科研、教学单位、茧丝绸加工企业、蚕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四是广泛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以提高单产、品质、效益为主要目标,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重点培训推广蚕桑主导品种和小蚕共育、大棚养蚕、方格蔟、综合防病、桑树高产栽培等主推技术。 三、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蚕业合作社。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发展现代蚕业的有效抓手,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蚕桑合作社。积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技术能人、经纪人牵头创办蚕桑专业合作社,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蚕桑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增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融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销售、市场开拓于一体等服务功能和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茧丝绸企业积极申报省级示范合作社和省级龙头企业,扩大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蚕桑产业化作为促进现代蚕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 +农户”模式,建立和完善最低保护价收购、订单蚕业、二次返利、蚕农入股等机制,稳定蚕茧产销关系,夯实产业基础。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及引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强化丝绸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意识,大力支持企业在蚕种、干茧、丝类、绸缎、丝绸制品等方面开展品牌创建活动,积极培育和发展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丝绸品牌;引导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快开发旅游产品,依托当地旅游优势,促进蚕桑与旅游产业的结合;鼓励优势企业创建丝绸文化园、丝绸服装服饰展示厅,组织茧丝绸产业体验游等,增强企业软实力。 五、推进蚕桑资源多功能利用,提高蚕桑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蚕桑资源多功能利用,拓展和延伸蚕桑产业链,对于蚕业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蚕桑生产比较效益,增加蚕农收入,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发展高效立体蚕业。以桑园套种、套养等复合生产模式,提升亩桑效益。二是做大做强桑叶茶及桑枝食用菌,加强品种多样化、品质优质化、产品品牌化的建设。三是将发展蚕桑与建设美好乡村、休闲旅游、农家乐等有机结合,积极发展优质果桑,发展鲜果采摘自助游、鲜果进超市、桑椹酒、饮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四是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成果转化项目,建设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培育一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促进蚕桑综合开发从低水平向高层次、小规模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六、加强行业监督管理,确保蚕桑生产安全。认真贯彻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和《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加大蚕种监管力度。一是加强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审核、发证和管理。二是加强新品种鉴定、审定和推广工作,杜绝蚕品种未审先推现象的发生。三是严格检疫制度,将蚕种质量监管工作重心前移,加大蚕种成品质量监督抽查和市场监管力度,保障生产用种安全。四是加强蚕茧市场管理,规范蚕茧收购经营秩序,鼓励缫丝生产企业和蚕农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逐步做到优茧优价,实现企业、蚕农双赢。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