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重庆黔江区夯实基础科学管理做优做强蚕桑特色产业
 

重庆黔江区夯实基础科学管理做优做强蚕桑特色产业

来源:黔江区濯水镇党委政府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4-01-23   |  阅读次数:541次

2013年,重庆黔江区濯水镇党委政府克服了高温伏旱等困难,强基础、精管理、重服务、抓重点、出政策、求效益,全力推进标准化蚕桑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做优做强蚕桑特色产业,继续保持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产茧8632担,养蚕收入1532万元,养蚕户户均收入1.2万元,蚕茧总产、户均收入获全区第一。

一、夯实基础,优化蚕桑养殖环境

一是夯实桑园基础。在巩固在地桑的基础上,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现有蚕桑村(社)为依托,因地制宜成片规划高质量、高规格新栽桑园500亩,优质桑园面积4000亩。二是发展养蚕户数。在稳定现有养蚕户的基础上,抓住政策扶持力度和蚕茧价格上涨的机遇,广泛宣传“市场有前景、养蚕有钱图”,因势利导坚定农户管桑养蚕信心,新发展养蚕户32户,养蚕户数达到1276户。三是规范配套设施。加大设施投入力度,推进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规范维修共育室16个、大棚1107个(其中,新建小蚕共育室1个,室外养蚕大棚151个)。

二、规范管理,提高蚕桑经济效益

一是加强桑树管护。建立巡查机制,加大在地桑保护,杜绝弃桑、毁桑,开展田间教学,深入田间指导,做到定杆、除草、施肥3个100%;二是强化统防统治。组建蚕桑统防统治专业队,按“四统一”(即统一药物、统一浓度、统一时间、统一方法)要求,分季实施桑园统防统治,确保桑园无病虫害发生,提高桑叶质量和养蚕数量。同时落实共育员区域责任,严格小蚕共育室、大棚、蚕具蚕前蚕后两次消毒,保证消毒彻底、减少蚕病发生;三是集约桑地经营。严格“栽桑必管桑、栽桑必养蚕”的要求,千方百计引导外出户、劳弱户桑园流转到大户承包经营,彻底杜绝桑园撂荒闲置,实现栽、管、养并重;四是桑农收入。实施桑地综合开发,取缔桑地高杆作物,推行桑薯、桑菜、桑姜间作套种1500余亩,有效提高桑园综合利用效益,单位面积增收在1000元以上。

三、做好服务,提升蚕桑养殖技术

一是采取培训会、院坝会、宣传单等方式多层次开展村干部、共育户、蚕农户技术培训,让干部人人成为养蚕行家、共育员个个成为土专家、养蚕户家家都有明白人。二是帮扶联系继续深入,实行党政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2户年产50担以上的蚕农,从技术指导、政策扶持上给予帮助,蚕茧站技术员和蚕桑线工作人员联系1户共育户、1户示范户、1批养蚕农户的“1+x”帮扶机制,当好政策宣传员、技术辅导员、感情联络员。三是实行技术人员入户订种,保证桑叶合理利用,真正做到量桑养蚕,提高养蚕量和养蚕单产。四是抓住养蚕的关键时间,实行上门服务,搞好技术指导,处理好关键环节,确保小蚕共育和大蚕饲养全面成功。

四、突出重点,树立蚕桑典型示范

努力营造“镇上抓示范、村(居)树典型、农户比干劲”的蚕桑产业发展氛围,突出抓好重点村、组、户和重点片建设,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发展。巩固蒲花、双龙2个示范村,培育5个产茧百担组和双百担组3个。引导扶持规模大户发展,推进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进程。2013年,涌现出10担以上规模户98户、50担大户28户、100担大户4户。抓好“一线四片”建设,打造蒲花至双龙一线高效示范基地,拓展李花、龙门、古老坟、邬杨四片新桑区。

五、强化保障,做优蚕桑特色产业

一是组织保障到位。镇上组建蚕桑专业队伍,村成立工作小组,书记亲自挂帅、分管靠前指挥、党委成员包片联户,严格责任到人。二是督查考核到位。实行一周一安排、一月一督查、一季一小结、一年一评比,按产茧实绩与干部工作考核挂钩,镇村干部、专技人员捆绑考核。三是政策兑现到位。用足用够上级扶持政策,确保肥料、共育、蚕种、设施建设消毒各项补贴及时足额兑现到位,提高行业服务质量,全额收购蚕茧,收购款和鲜茧补贴一律在农商行打卡支付。四是奖励扶助到位。镇政府加大本级财政投入,新栽桑30亩以上的蚕农亩均100元的投入,配套了桑姜模式的投入政策。对蚕桑重点村、组和重点区域实行基础设施的优先投入机制,对养蚕农户分别按实绩奖励,并对蚕种、统防统治费用实行专项补贴。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