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丝绸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丝绸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茧丝绸网  |   作者:侯凡春   |  发布日期: 2013-11-02   |  阅读次数:869次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生产成本、供求关系和国家政策是丝绸商品价格形成的三大要素,除此之外,商品比价关系、原料与产能关系、信息发达程度、人的心理因素、货币因素和中远期市场价格等,也是影响价格变动的重要原因。今天,当我们重新将这些因素拿出来进行分析,其目的是要从中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人们把握必要的行情分析判断本领,尽可能地减少失误。

    首先看成本。丝绸(这里指生丝和绸缎)成本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一是固定成本;二是变动成本;三是边际成本。固定成本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的价值,即生产资料价值(C);变动成本是劳动者自己为维持生活进行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V);边际成本是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所需要增加的成本量。无论是生丝还是绸缎,它的总成本中80%以上是原料成本,所以有控制了原料成本就控制了总成本指说法,可见原料成本在丝绸价格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蚕茧是丝绸的基础原料,它是决定丝绸成本的决定因素,只要我们了解了蚕茧价格的形成机制也就大部分掌握了丝绸价格形成机制。蚕茧生产成本、蚕茧生产地域性和分散性、蚕茧流通体制、缫丝产能与蚕茧供应关系等,是构成蚕茧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

    蚕茧生产成本是形成价格的基础,它仍然包含两部分:一是物化劳动部分(C);二是活劳动部分(V)。通过从近十年的蚕茧成本结构分析,人工费用增长幅度超过了物资费用增长幅度,工费成为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由于受到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制约,不同地域蚕茧的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巨大差异,广西一年可养10到12批,其他省份至多4——5批,在亩桑收益上广西要高出其他地区一倍多。市场化的蚕茧流通体制是广西有别于其他省份的重要标志,也正是这一原因它促进了广西蚕业的大发展,最终促成了广西价格影响力的形成。现行加工能力与原料供应关系加大了蚕茧价格波动区间,成为价格大起大落的主要因素。

    不可否认,成本因素是丝绸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与其他商品一样,只有供求关系才是丝绸价格的决定因素

    其次看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占统治地位的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自发地调节供求关系,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落;求大于供,价格就上升。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与该商品的供求价格弹性密切相关。

    蚕茧既是长期供给价格弹性较大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商品,又是短期供给价格弹性较小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商品。蚕茧的这种长短期供求弹性的差异,决定蚕茧价格变动的不规则性和行政干预的困难性(顾国达:蚕业经济管理P228)。这是顾教授根据2000年以前对中国蚕业情况的总结。2000年以后,随着“东桑西移”的大力推动,广西蚕业发展超出了人们预期,仅从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间,广西蚕业平均已7%的速度在发展,广西茧占全国茧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2012年已超过二分之一。由于广西蚕业的迅速崛起,使得丝绸的供求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由于广西权重的加大,使其逐渐成为行业的价格风向标;第二,广西连续性的蚕茧生产方式使得价格调节的周期缩短;第三,当年栽桑,当年见效的广西模式,它大大缩短了蚕农对市场的反应时滞,这也是广西桑园一直以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所在。所以顾教授所指的供求弹性差异正在逐渐缩小,这也许解释了自2011年以后中国丝绸价格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所在。

    不可否认,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但是由于中国丝绸的特殊性所导致的反应时滞,使得它的作用往往要到最后阶段才能显现出来。我们很多人在判断行情方面出现失误就是因为他没有很好掌握这一规律。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丝绸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体现在几方面:一是产业链长。它横跨动植物两个领域,纵越产、供、销三个环节。二是需求呈现单向直线。蚕茧是缫丝的原料,生丝是绸缎的原料,绸缎是服装的原料,需求具有十分明显的单向性。三是加工能力过剩。无论是前道的缫丝,还是后道的丝织、印染和服装环节,加工能力都呈现过剩。正是这些特殊性的存在,使得丝绸价格形成有别于其他商品,产生了不一样的价格形成机制。产业链长导致价格传导慢,需求单向直线使得调节效率受到影响,加工能力过剩会放大短缺与过剩。即或如此,近年来丝绸需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以前的需求单一逐渐转向了多元化,迅速崛起的蚕丝被和家纺消费就是很好的例证。

    绸需求多元化一定会改变单一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如果将传统的蚕茧——缫丝——织绸——印染——服装视为传统产业链,那蚕茧——丝绵——蚕丝被和蚕茧——缫丝——丝织——家纺等就是新兴产业链,只是目前的丝绸生产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我们严重关注之后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蚕丝被,近年来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未来丝绸价格的形成将更多的受制于这些方面的变化。

    第三看国家政策。国家政策体现在财政、税务和宏观调控等方面。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国家的高度管制,国家政策对价格的影响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后,丝绸业逐步走向了市场经济,国家政策的影响度更多的体现在宏观调控方面,比如:国家茧丝办的收放储,其对价格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以上是影响丝绸价格的基本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商品比价关系、原料与产能关系、信息发达程度、人的心理因素、货币因素和中远期市场价格等其他因素。不要小看这些因素,它们在特殊的中国丝绸条件下所发挥的作用还非常的巨大。

    第四看商品比价关系。比价是指在同一市场、同一时间,不同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其实质是不同商品价值之间的比例。历史上蚕茧和粮、棉之间一直保持着一定的比价关系(见下表)。

注:上表取自顾国达:《蚕业经济管理》P233.

    把蚕茧与粮、棉等大宗农产品的比价作为制定蚕茧收购价格的重要依据十分有必要;但要根据蚕茧与粮、棉等产品的市场需求及它们的技术进步与生产成本,历史地辩证地对待蚕茧与粮、棉的比价。我们认为在近期茧、粮比价保持在1:11——12.5,茧棉比价保持在1:1.2——1.4水平比较合理(顾国达:蚕业经济管理P234)。顾教授所指的合理的比价关系应是2003年左右的比价关系。

    2010—2012年的比价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茧丝强势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见图)。



    茧丝强势地位来源于几方面:第一,蚕丝纤维发展仍未跟不上世界纤维发展步伐,蚕丝纤维占总纤维的比例在近年来甚至出现了下降,上世纪九十年代占比为0.22%,现在为0.18%。第二,粮食与棉花生产更容易吸收先进的生产方式,使得在劳动生产率方面更容易改进,从而更容易对冲因劳动力成本上涨所带来的压力。第三,丝绸具有中国“独有性”,所以它的价格形成至多只在国内形成,不像粮食与棉花要受到国际价格的影响。即或如此,丝绸价格的强势也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否则它会伤及需求。合理的比价关系的形成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现在的比价关系就是合理的或者不合理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我们不能将现行的强势比价关系视为短期价格上涨的理由,因强势因素已经被时间逐渐消化,毕竟丝绸不能独立于整个大纺织业和整个中国经济。

    第五看原料与产能关系。无论是缫丝产能、丝织产能、印染产能还是服装加工产能,它们都是过剩的。仅以缫丝产能为例:2008年产能大于原料可供量近一倍,这是2011年丝绸价格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工能力过剩对原料价格的影响体现在原料发生短缺或过剩之时,平时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加工能力过剩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夸大短缺与过剩来实现的,夸大度与过剩度呈正比,即:过剩度越高,夸大程度越大。比如:如果人们预期到原料会出现5%的减产,在加工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人们会将其放大到更多,如:15%甚至20%。15%和20%对价格的影响显然要大大高于5%对价格的影响。过度反应带来的是短期的价格繁荣和过度的价格悲观,这一价格泡沫和过度悲观的价格终将被市场用它的方式对其强行校正。但是市场真正能发生作用往往是要到行情最最疯狂和最最悲观之时,此是价格大起大落已经不可避免。可见过度的市场反应对稳定市场有多么大的危害!

    近几年,全国缫丝产能发生了较大变化,除广西保持了强势增长之外其余省份发生了大幅度减少。目前我们尚拿不出具体数据来证明全国产能到底是增还是减,但从价格的相对稳定看全国总产能减的可能性要大于增的可能性,但是广西超常规的发展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不加节制地发展必将带来下一次的大调整。

    第六看信息发达程度。 市场信息是经济活动的反映,经济活动是市场信息的结果。信息对于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决定早起价格的唯一方式,可见信息对于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信息不发达的结果往往出现信息不对称,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从而减弱市场效率。

    丝绸行业是我所见到的信息最不发达的行之一,也正是这一原因它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经常听到来自产业链前端的关于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原料减产信息,也常常得到来自产业链后端的关于产品滞销所带来的市场萧条。在丝绸行业,无论是来自前端的还是后端的信息,它们往往都带有片面性,这是信息不发达所带来的表现。二十一世纪的丝绸行业甚至还不如计划经济时代,那时的宏观产、供、销信息按月公布,对当时制定计划和指导生产经营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总之,信息对丝绸价格形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早期的价格形成。

    第七看人的心理因素。无论是商品还是股票其价格都是最终由人去确定的,也正因如此,人的心理对价格的影响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人类行为的做出要受到行为背后思维判断的指导,而心理因素对于思维判断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丝绸行业由于本身存在的反应时滞,心理因素对价格形成的影响会更大,这些影响主要来自思维惯性、从众心理等,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一方面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努力站在全局去看问题;另一方面要努力熟悉丝绸价格的形成机制,掌握其规律

    第八看货币因素。货币因素对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本币币值的变化;二是货币汇率的变化。应该讲,币值对价格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期性,而汇率对价格的影响却是经常性。

    丝绸与其他行业一样,由于缺乏对冲汇率风险的工具所以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人们只是简单地运用打提前量或提前结汇的办法去规避风险,而前一种办法会增加价格形成的不确定性,后一种办法会增加费用。

    最后看中远期市场价格。目前丝绸行业还没有期货市场存在,所以远期价格更多的是依赖于中远期市场价格。也许我们很多人还不明白,为什么在行业参与度还不高的丝绸中远期市场,其价格影响力反而又非常高呢?这一方面是丝绸行业天生具有价格波动性;另一方面是中远期市场价格是行业唯一的远期价格。

    丝绸中远期市场价格已经成为行业价格的风向标,比如:蚕茧收购价格,生丝销售价格等都要受到它的影响,盘子价格涨,它们跟着涨,盘子价格跌它们也跟着跌。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很多人还不熟悉远期价格的内涵,毕竟远期价格是代表远期的,其对现实只能有参考作用并没有决定作用,所以远期价格仅仅反应的是一种趋势。

    以上对丝绸价格形成的因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只要我们熟悉与掌握了影响价格形成的这些因素,将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行情,以减少以对行情判断失误所带来的损失。当然,这还仅仅不够,因为丝绸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也正因如此它的价格形成具有不一样的规律。

    丝绸价格形成规律是:蚕茧供应先发言,最终需求来确认,需求确认供应发言存在时滞。这是丝绸价格形成的总规律。但是,由于行业特殊性决定其价格形成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在加工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供应发言的准确性会受到质疑,这是过度反应造成的;其次,由于需求单向直线和产业链长的原因,导致反应出现时滞,使得价格传导慢,市场调节效率受到影响。为此,我们不要因为一时的价格高企就坚定看好后市,也不要因为一时的价格低迷就对后市产生悲观。准确掌握价格形成规律的难点在于我们很难知晓过度反应的程度到底有多大?这是因为我们手中的信息太少的缘故。不过,只要我们知道丝绸价格的形成规律,至少我们可以大大减少错判行情的几率,这点非常重要。

    作者简介:侯凡春,原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总裁,1993年——1998年从事商品期货交易,之后一直在中远期市场从事管理工作直到2013年9月。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