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黔江区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步伐和城乡统筹发展,不少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搞专业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或者进企业、到其他许多他们从未尝试过的岗位上上班,被赋予工人农民“双身份”,生产生活方式得以改善的同时,还实现了增产增收增效,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现场:家门口打工挣钱有保障
“我都近60岁的人了,外出打工不好找工作。我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一个月3000多元,不比年轻人差。”12月12日,在黔江区鹅池镇杜家村1组村民简维超承包的蚕桑地里,当地村民杨光礼一边剪桑枝,一边高兴地说。
“每年来桑园地里打工的村民有很多,忙的时候至少有三十几个人。”简维超介绍,杜家村山高路远,最近几年,有很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但闲置的土地并没有随着外出劳动力的增加而荒废。他每年和村民签订租地合同,流转了140亩地,用于发展蚕桑产业,并雇用了当地的村民到桑园里打工,自己负责管理,当起了“甩手老板”,村民也有了租金和打工双收入,比过去一年“脸朝黄土背朝天”种庄稼划算多了。
“100元一天,包吃,不肩挑背磨,活儿轻松。”和杨光礼一起在桑园打工的村民简春国,今年61岁,他一年内大部分时间都在桑园里打工,剪枝、刷白、摘桑叶、养蚕样样都会,不但收入可观,还学到了很好的养蚕技术。简春国说,桑园忙的时候,有20—30人在这里打工,手脚麻利的工人,最多的时候能一天挣200多元钱,“把土地租金和工资一算,我一年能挣2万元左右,就我这身体,再干五到十年都没问题。”对于在桑园地里打工,他很满足。
在桑园地里打工的村民杨昌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外出打工就算3000元/月,除去房租、生活费、电话费、路费等,一个月最多还剩1800元;而在家打工,同样是3000元/月,房租、菜钱、给家里打电话的钱都不用花,还能发展其他的农业产业赚钱补贴家用,平均一个月至少能存2500元。
简维超今年实现产茧72担,产值13.2万元。在杜家村,有部分村民和他一样,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势发展了蚕桑、烤烟、青蒿等农业产业,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经验:发展现代农业促农增收
“黔江区山地多于平地,农业产业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努力探索有特色、高效益、合区情的农业发展途径,走出一条符合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农增收。”区农委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来,全区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加快骨干产业扶持力度,推进100万头生猪、10万亩烤烟、10万亩蚕桑三大产业提质增效;推动“龙头企业建园区+专业合作社建基地+农业微企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猕猴桃和脆红李等高端水果示范园区,带动建设猕猴桃和脆红李基地6万亩。在生猪产业上,全区重点发展二级扩繁场30个,建设千头养殖场200个,万头养殖场5个、10万头规模养殖场1个,切实增强应对市场抗风险的能力。烤烟生产重点向4个基地单元集中,突出“控规模、调结构”,对户际规模达到30亩以上的产业大户和50至120亩的烤烟工场予以重点扶持。蚕桑产业方面,着力扶持发展21个重点镇乡,同时新建一批高效桑园,改造一批低效在地桑园,扶持发展一批产茧万担乡镇、千担村、百担户,努力提高亩桑效益。
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因势利导,加快土地流转力度,大力发展农业规模种植和高效种植,重规范、强引导、兴产业,大力支持土地流转,并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区域布局,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土地流转的双促进、双提升。
感受:在家门口打工内心踏实
“发展产业还要因地制宜,走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的路子,才能促进农户增产增效。”鹅池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镇在发展农业产业时,切实转变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构建烤烟、生猪、蚕桑、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引导村民致富增收。通过鼓励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全镇农业产业总体效益明显好转。
“有规模才出效益,像过去那样围着一亩三分地转是不行的。”简维超说,以发展蚕桑产业为例,如果不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势,扩大产业规模,再勤快的村民也不可能依靠自家的那几亩地一年赚几万元,更别说带动附近村民致富。
“外出打工又苦又累,即便挣到了钱,管不了孩子、顾不了家,也是不划算的。”杨昌安说,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内心感到踏实、舒适、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