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重庆黔江:助推生态发展 丝绸产业预计实现年产值50亿元
 

重庆黔江:助推生态发展 丝绸产业预计实现年产值50亿元

来源:重庆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3-12-06   |  阅读次数:495次

 12月5日-8日,重庆市第二届文化产业博览会将在悦来国际博览中心举行。重庆黔江区在此次文博会上闪亮登场,将其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淋漓尽致地展现。

  重庆黔江是渝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在新规划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推进生态发展,成为重庆黔江圆满完成地区“生态保护发展”这期“大考”的一道“必答题”。

  土家之花再绽放

  提及“土家十三寨”,不得不说当地一种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它不仅是扮靓十三寨土家妹子的服饰装扮,也是当地热销的一种民族手工艺品,以及重庆黔江的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土家语里,“西兰”和“卡普”分别是“铺盖”和“花”的意思。按照土家族民俗,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机上织出美丽的“西兰卡普”做嫁妆。极富民族特色的“西兰卡普”深受土家族人珍爱,被称作“土家之花”。

  位于重庆黔江正阳工业园区的澳特尔服装皮具公司是一家土生土长的重庆黔江民营企业,是国家民委等部门授牌的“少数民族服饰定点生产企业”。其负责人周秀霞近日刚从香港敲定了分公司成立事宜后返渝,便接下一单某知名品牌汽车4S店的订购业务。4S店表示要订购一批“西兰卡普”面料抱枕,作为民族地区的特色礼物赠送给贵宾。

  “别看抱枕不大,一个熟练技工编织一块足以做抱枕的‘西兰卡普’得耗时3天,市场售价一个得500多元。如果是真丝编织,价格就要上千元了!”周秀霞自豪地说。如今,澳特尔公司生产的包括“西兰卡普”在内的民族服饰和工艺品,已经远销到中国香港、澳门及中东等地。目前,澳特尔公司已经在园区内另外选好了新厂房,准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在离澳特尔公司不远处的双河丝绸公司,法人代表陈松奎也正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忙碌。和澳特尔公司一样,2006年成立的双河丝绸公司也是依托重庆黔江的民族特色资源一步步发展壮大。去年,该公司生产白厂丝700吨、高端蚕丝被6000床,实现产值2.5亿元。

  “只有不断延长和拓宽产业链,企业的效益才能最大化。重庆黔江的蚕桑品质在全国数一数二,所以我们的产品也要尽最大限度利用好这一优质资源。”这位精明的浙商深谙从商之道,他的发展目标更为宏大。

  优质蚕桑是重庆黔江传统农业的精华。瞅准这一资源,陈松奎于2007年在重庆黔江建厂,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从最初的单纯发展蚕桑养种殖基地生产白厂丝,到后来利用蚕丝织绸,再到生产蚕丝被等床上用品和服饰。

  2011年,在双河丝绸公司的带动下,多家浙商投资重庆黔江,在正阳工业园抱团成立了“重庆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目前,这个“园中园”已拥有6家家纺和服饰企业。在该园的带动下,重庆黔江“十二五”末的丝绸产业将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预计实现年产值50亿元,带动3.5万户农民致富增收。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