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陕西石泉县:破解瓶颈,逆势推动蚕桑产业持续发展
 

陕西石泉县:破解瓶颈,逆势推动蚕桑产业持续发展

来源: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  |   作者:张正毅   |  发布日期: 2013-11-27   |  阅读次数:367次

2013年以来,陕西省石泉县积极应对蚕桑产业发展形势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深入贯彻省、市2013年蚕桑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破解制约发展瓶颈,创新性开展工作,抢抓茧丝市场价格上扬的利好时机,强力推动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养蚕7.1万张、蚕茧收入1.13亿元。

一、破解制约瓶颈,撬动产业持续发展

   1、强化技术支撑,破解养蚕劳动力紧缺现状。一是推广省力节本蚕桑技术。以建设标准蚕室、搭建固定养蚕台和养蚕大户为中心,重点推广大蚕蚕台饲养、熟蚕自动上蔟技术和蚕桑机械应用等,降低了养蚕作业劳动强度的阈值,省力节本蚕桑技术应用率60%以上,实现养蚕大户全覆盖。二是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把小蚕共育作为蚕农稳产、高产、丰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全县培育小蚕共育点34处,全年小蚕共育2.1万张,小蚕共育率占30%,其中,迎丰镇实现小蚕共育率100%,仅小蚕共育一项使蚕农增收约400万元。三是着力优化养蚕布局。推广全年三季六批次(春、夏、秋各两批)养蚕模式,取到了养蚕劳动力“削峰填谷”效果,提高了劳动力、蚕室蚕具和桑叶的利用率。四是组建蚕桑产业有偿服务队。制定印发了《石泉县蚕桑产业有偿服务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蚕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整合农村现存闲散、临时劳动力资源,组建蚕桑产业有偿服务队,为养蚕大户搭建劳动力供求平台,为养蚕大户的大蚕摘叶、蚕儿上蔟等劳动密集环节提供劳动有偿服务试点工作成功,县创业就业局给予启动、工作经费扶持。

   2、提高产业效益,破解蚕桑比较效益偏低劣势。一是创新鲜茧价格议价监督机制。组织龙头企业、主要涉蚕部门负责人和各镇分管领导及养蚕大户、蚕桑专业合作社代表,召开了“全县2013年鲜茧收购价格议定会议”,依据省级鲜茧价格政策,对三季鲜茧收购价格进行议定和监督。二是完善蚕桑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启动贯彻了《石泉县蚕桑产业发展风险金管理办法》,龙头企业与年养蚕10张以上大户签订“蚕茧订单合同”,将议定价格在合同中明确,执行鲜茧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有效防范和平抑蚕茧生产的市场风险,年均鲜茧收购价格37/公斤,蚕农得到了实惠,促进了蚕桑基地稳定。三是捆绑项目资金扶持蚕农。整合“一县一业”蚕桑基地建设项目、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蚕桑示范基地项目和亚行贷款蚕桑项目等涉蚕资金,对标准蚕室、桑园建设、小蚕共育、蚕种款及装盒增量等关键环节进行奖补,减少农户投入,引导激发农户发展蚕桑,以大奖补促大发展。四是着力优化蚕品种结构。夏蚕及早秋蚕全部推广饲养抗高温蚕种“两广二号”,春蚕和中秋蚕饲养菁松×皓月,并在国家标准计量的基础上,“两广二号”装盒增量32%,菁松×皓月装盒增量16%,年均张种产茧42.9公斤,张种产量和收入创历史新高,增强了农户养蚕信心,达到了蚕农和企业双赢目的。五是建立蚕桑科技示范样板。建成省力化养蚕、小蚕共育、蚕病综合防控、蚕桑资源利用等示范点10处,彰显着科技增效作用,扎实推进池河明星等三个蚕桑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引领带动全县蚕桑基地升级换代。六是着力发展蚕桑循化经济。推广桑园养鸡239万只,桑枝袋料栽培食用菌2375万袋,桑园套种2.15万亩,实现养蚕产茧和资源利用双丰收。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升产业服务水平 

   1、落实“五个一”到位,即:及时召开了工作会议,开展了一次大型活动,建立了一个信息平台,出版了一本实用技术读本,印发了《致蚕农一封信》。一是召开了“全县2013年蚕桑工作暨2012年蚕桑产业建设奖补资金兑现会议”,明确目标任务,夯实工作责任,现场兑现补助资金90余万元;十一月上旬,召开了“全县今冬明春蚕桑产业工作会议”。二是举行了以“弘扬蚕桑文化、建设蚕桑大县”为主题的建国以来“石泉首届‘开蚕门’文化下乡动员大会”,县、镇两级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各级业务干部及部分养蚕大户一千余人参会,并邀请了省、市业务部门领导到会作重要讲话,大会上进行了“石泉首届‘开蚕门’文艺演出”活动,声势浩大,收效良好。三是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与县气象局联合开通了“蚕桑气象服务短信预警平台”,为各级业务干部、养蚕大户3000余人,提供便捷高效的产业服务。四是出版了石泉特色的《现代省力节本综合养蚕技术》,发放到技术干部和养蚕大户手中,指导服务于生产,加快省力化养蚕技术应用。五是年初及时印发了《致蚕农一封信》,广泛宣传茧丝市场价格上扬行情和政府对蚕农的扶持政策,并在县电视台向公众播放

    2、实行“三个”包抓,即:实行养蚕大户培育包抓、小蚕共育技术服务包抓和鲜茧收购驻站监督包抓的工作机制。整合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和县蚕种场领导、技术干部56人,一是对全县3000个养蚕大户实行“一人多户、定向包抓、三年不变”的技术包抓和产业服务,并挂牌管理。二是明确34名技术干部,对34个小蚕共育点实行全程技术指导。三是安排23业务干部在鲜茧收购期间,进驻各蚕茧收烘站,服务于蚕农,监督合同价格执行,了解掌握生产动态。力促专业人才、蚕桑技术与蚕农增收的有效对接。

   3、推进“产业”扶贫。结合全县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对所有扶贫村进行蚕桑产业扶贫,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帮扶产业承诺,有效的推动了蚕桑产业发展及中高山转移。

   三、加强组织领导,“三措”并举推动落实 

   1、组织保障。一是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分管领导,集中力量抓蚕桑产业建设发展。二是县级职能部门和涉蚕部门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高效履职。三是各镇设有蚕桑产业服务队,配有专职蚕桑干部,蚕桑强村配备蚕桑辅导员。县、职能部门、镇、村各级同心协力,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为工作落实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2、政策配套。一是实施蚕桑强村大户支撑战略,制定《石泉县蚕桑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规划(2013-2015)》,旨将3000个养蚕大户、50个蚕桑强村打造成蚕茧基地的生产主体。二是为维护鲜茧市场价格稳定、保护蚕农和企业利益,出台了《石泉县蚕桑产业发展风险金管理办法》,县财政安排启动资金200万元,以后每年追加50万元资金,按照各蚕茧收烘企业收购鲜茧发票价款总额的2%提取,政、企共同筹集蚕桑产业发展风险金。营造了良好发展氛围,推动了蚕桑产业持续发展。

   3、严格考核。继续把蚕桑产业建设工作纳入对各镇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印发了《石泉县蚕桑产业建设考核办法》,建立适应蚕桑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考评体系大户强村培育、科技示范工程、桑园规范管理、鲜茧产量及入库等方面量化考核。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