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丝绸让传统产业再披霞光——四川内江丝绸行业
 

丝绸让传统产业再披霞光——四川内江丝绸行业

来源:中国丝绸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3-11-18   |  阅读次数:361次

丝绸让传统产业再披霞光——四川内江丝绸行业

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市将通过加强基地建设、推广先进技术、培育壮大产业化经营主体、调整产业结构、打造自主品牌和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把我市蚕桑丝绸产业打造成为农民增收、文化传承、生态建设的百亿产业——

   中国

  我国是蚕桑大国,蚕桑丝绸产业是我省的特色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目前,全省蚕茧产量、茧丝质量、丝绸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综合实力突出。发展蚕桑丝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1月,我省印发了《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的通知,我市有三个县(区)被列入全省40个基地县(区),其中,东兴区是全省20个重点县之一。

  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市将通过加强基地建设、推广先进技术、培育壮大产业化经营主体、调整产业结构、打造自主品牌和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把我市蚕桑丝绸产业打造成为农民增收、文化传承、生态建设的百亿产业——

  机遇和挑战

  家住威远县龙会镇互助村10组的罗淑仙,有50多年栽桑养蚕的经验。在罗淑仙记忆中,小时候最好的玩具就是小蚕,“抓一只小蚕放在手心,看着它慢慢地爬,很好耍。”罗淑仙的女儿、女婿在互助村承包了30多亩土地栽桑养蚕,74岁的她便帮助女儿、女婿养蚕。

  在东兴区三烈乡瓦坳子村10组,55岁的罗教贵已栽桑养蚕多年。2002年,罗教贵和妻子承包了22亩土地栽桑养蚕。“蚕茧是我家的主要经济收入。”罗教贵说。

  内江栽桑养蚕的历史久远。据汉朝史书《华阳志》载:“汉安县(今市中区和东兴区),土地虽迫,山水特美好,宜桑蚕,有盐井,渔池数百,一郡丰沃。” 可见当时内江即是富庶之地,蚕桑和渔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对内江市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此后,蚕桑丝绸产业开始走下坡路,我市创汇的第一拳头产品蚕丝的地位不复存在。进入新世纪,蚕桑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市农业局副局长罗红说,虽然内江的自然生态条件适合各类种养业发展,但由于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保供给、促增收的任务繁重,农业内部产业之间、传统产区与新兴产区之间、蚕丝纤维与新型纤维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致使蚕桑丝绸产业的发展出现不少问题。

  “不过,国家多部委的高度重视,让我们看到了蚕桑丝绸产业发展的希望。”罗红介绍,今年9月,商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6部委与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我国由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的转变。

  为加快蚕桑丝绸产业发展,促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加,我市结合农业中的三个规划,以及省上规划纲要,于今年10月制定印发了《内江市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

  目标和优势

  《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提出,要重点打造攀西、川中北、川南三大蚕区、40个基地县(其中20个重点县)。在川南蚕区,只有宜宾、自贡和内江作为重点发展区域。我市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县已被列入40个基地县,其中东兴区为20个重点县之一。内江已成为全省蚕桑核心发展区。

  在未来10年,我市将基本建成多元化高效化的现代蚕桑丝绸产业体系,桑园面积在2012年14万亩的基础上,2015年达到16万亩,2022年达到20万亩。全产业总产值在2012年基础上实现翻两番目标,其中2015年达到40亿元,2022年达到100亿元。

  《内江市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对我市蚕桑丝绸行业进行了分析:我市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条件好,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丰富,适宜栽桑养蚕。我市桑、蚕、种、茧、丝、绸等生产加工链条完整;有市级蚕业管理站、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蚕种冷藏库、县级蚕桑管理局、蚕种繁育场、乡级蚕桑站、村级蚕桑员,产业体系完善,发展后劲充足。《规划》提出,开发资源,突出多元化发展,大力开发桑、蚕、茧、丝资源新用途,将传统蚕桑丝绸产业链向文化旅游、食品工业、医疗保健、新型化工、建筑材料、环境保护等领域延伸,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蚕桑丝绸产业链,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筑蚕桑丝绸产业效益新的增长极。

  我市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是全省第二个通过计量认证的单位,检验检疫量和地位居全省第二位,是川南唯一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点。同时,川南五市所需的蚕种全部由内江市冷库冷藏加工,部分蚕种还销售到广西、云南等地,并出口到土库曼斯坦,确立了内江作为川南蚕种集散中心的地位。

  目前,我市蚕桑丝绸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行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蚕桑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现已发展松林丝绸、宏和丝绸、银华丝绸、国友果业等10余家蚕桑丝绸果酒加工企业,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家。2012年,全市茧丝绸加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20.2亿元,实现经营收入19.8亿元,行业税利5000万元,外贸出口3928万美元。

  近年来,我市引进了15个桑树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适宜种植的叶用桑种4个,果叶兼用桑品种3个;对桑果、桑枝、蚕沙、蚕蛹等副产物实施综合开发,桑果酒、桑叶茶、桑果饮料、桑枝食用菌等产品正成为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2012年,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14万亩、蚕桑基地乡镇30个,蚕桑产业综合产值4.8亿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