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山西阳城县推动蚕桑产业发展侧记
 

山西阳城县推动蚕桑产业发展侧记

来源:阳城县外宣办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3-11-08   |  阅读次数:566次


坚定信心促发展 求真务实保增收

    2010年阳城蚕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蚕农增收,蚕业增效,以全面实施“政策扶动,科技推动,服务促动,产业拉动,立体循环经济带动”为抓手,通过引进新蚕品种,推广适用新技术,发展蚕桑立体循环经济等措施,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全县蚕桑生产取得了较好成绩,蚕桑收入实现翻番,发种72936张,产茧675.4万斤,蚕桑收入1.3亿元,蚕农户均收入4000多元;蚕茧产量、蚕桑产值、户均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1%、155%、45%,蚕桑已成为全县蚕农不出门就能就业增收的钱袋子。

    一、认清形势莫观望

    去秋至今大范围的旱情危机笼罩着全国农业产区,当然,全国蚕茧主产区也在其中。目前,从山东、广西、四川和南部几个蚕桑主产区来看,均受到了中度以上干旱的严峻考验。据国家相关网络、新闻媒介及专家预测,山东省部分地区超过百年不遇达到二百年一遇的标准。今年1——5月,该省降水较常年偏少,而气温较往年偏高,旱情将日趋加剧。当然,我们山西也不例外,尤其是我们阳城去冬今春同样遭受了旱情的困扰,好的一点是从2月26日至28日全县普降小到中雪,对全县的旱情稍有缓解,乐观点看,静下心来思考,旱情给我们带来的难道说仅仅是负面的东西吗?要知道全国干旱将会对山东、广西、四川和江浙等蚕桑主产区生产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减产减收已成定局,从市场供求关系分析,从网络媒介观察,今年的蚕茧供应量将会因旱情的因素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将会使茧丝绸市场价格出现上扬态势,更给我们阳城蚕农增加收入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遇。目前干茧价格在10万元一吨,也就是说鲜茧价格将会在每公斤35——40元之间,就我们阳城而言,众所周知,蚕桑产业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都是我县特色产业之一,是任何产业都无法替代的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特别是近年来,阳城蚕桑所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成为全国标准化蚕桑生产基地县;全国“东桑西移”达标县;全国“阳城蚕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县;全国“GMP”蚕药生产达标县;全国蚕桑产业化新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县。2009年成为晋城市十大名片之一;在去年县委组织农业相关部门外出考察期间和近年来的发展更进一步得到了印证,那就是阳城蚕桑生产已具备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优势。

    2011年1月6日,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更进一步明确了阳城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攻方向,其中“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到:推进现代化农业,首先要做强做优蚕桑、畜牧、干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六大特色基地;加快发展粮食、茧丝绸、畜产品、果品、饲料和有机肥等六大加工企业。从中不难看出,蚕桑发展在六大特色基地和六大类加工企业中的重要位置,也为我们蚕桑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及目标,更为我们蚕桑发展提供了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全县经济的广阔平台。

    从目前就业形势而言,蚕桑仍不失为一项我县广大农村的致富首选项目,从大了说,全县蚕桑仍呈现出巨大的农民保就业、保稳定、保增长的优势,从小了说,只要我们蚕农科学管理、精心饲育,足不出户就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对广大蚕农而言,必须认清形势莫观望,提高认识莫迟疑,搞好自己的蚕桑产业,多增收,快致富。

    二、吃透政策莫迟疑

    蚕桑在我县既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又是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对于保持我县佳美茧丝、华燕茧丝、仙桐茧丝等茧丝行业稳定健康发展,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推动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历年来,阳城县委、县政府针对性的专门出台了扶持蚕桑生产的优惠扶持政策,全方位加大了对蚕桑生产各个环节的综合直补:从2003年开始,每年补助蚕桑方面的资金从100万、300万、600万、800万,直到今年的1000多万,有力地促进了我县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体补助标准为:1、新发展新品种陕桑305、特山一号密植桑园每亩补助300元;2、培育陕桑305、特山一号等优桑苗木每亩补助200元;3、用陕桑305、特山一号改良低产桑园每亩补助300元,改良一株地埂桑补助0.6元;4、每栋小蚕共育棚补助500元;5、每栋标准活动大棚补助500元;6、方格蔟每片补助0.6元等。这充分说明了县委、县政府对蚕桑生产的高度重视。各级各有关单位在此基础上也加大了扶持蚕桑发展的力度。芹池镇政府在县委、县政府补助的基础上也相继出台了扶持优惠政策。具体是:1.新建桑园每亩补助200元;2.培育优桑品种苗木每亩补助200元;3.使用小蚕共育棚每栋补助200元;4.新建一栋200平米以上固定养蚕大棚每栋补助2000元;5.每片方格蔟补助0.4元;6.全年养蚕结束后,对全镇所养10张以上的蚕户每户奖励500元;7.对蚕种张数增加,产量提高,蚕桑生产力度大的村级领导每人奖励2000元。此项优惠政策及大的调动了全镇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去秋在大西村召开了2010年秋季栽桑现场会,一次性栽植特山一号新桑园1000亩。由此可见优惠政策的力量。蚕期将至,望广大蚕农朋友们一定要勿失良机,吃透政策,量叶定种,养足春蚕,多养秋蚕,增加收入。

    三、科学管理莫等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县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养蚕是件好事情,男女老少都能行,时间不到一个月,足顶一季好收成。七十老翁来栽桑,一日不死度时光。也就是说栽桑养蚕属简单劳动,技术很容易掌握,凡是有初级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接受并实施生产。现如今我县蚕桑已基本走上了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很多栽桑养蚕技术都在科技人员、蚕业工作者及广大蚕农的参与下不断出新,探索出一条科技兴蚕兴桑的新路子,让广大蚕农真正达到了实惠。栽桑合理密植,从过去的亩栽500---600株,到现在的亩栽1000---1200株,甚至更多,亩桑养蚕从过去的不足1张到现在的2--3张。养蚕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我县有全国最先进的蚕种加密微机测控催青系统,孵化率由过去火炉孵化的90%提高到现在的98%。广大农村的小蚕饲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以前的土法饲养,特别是煤炉后面补催青原始简漏到现在的小蚕温湿自控共育新技术。新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能达到小蚕发育好,无病夺高产,无煤气中毒,增加农民收入,还具有“三省一优两减少”、“三专一远两提高”的技术效能。具体说:即省功夫,常规育一人仅养小蚕2---3张,而新技术一人可养5---8张;省空间,常规育一间房(60立方米)养小蚕2---3张,新技术饲育棚不足7立方米可养小蚕8---32张(1龄32张,2龄16张,3龄8张);省桑叶,常规育因温湿度难以控制,造成桑业浪费10---20%;而新技术提高了蚕儿食下量,桑叶浪费几乎为零。优化了小蚕的生长发育小环境,减少了病菌感染机会,减少了煤气中毒的机会。实行专用蚕室(小蚕必备),专用蚕具(电控共育棚和专用纱网叠放式小蚕匾),专人饲养。远离了大蚕室和上蔟室(因目前采用大棚饲育大蚕,与小蚕室不会太近),提高了小蚕饲育科技含量(改火炉加工为电器加温),提高了养蚕经济效益(过去我县每年因煤气中毒和发病减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而新技术的应用可挽回这部分损失。大蚕期先后采用了庭院简易棚养蚕、标准化活动棚和地头固定塑料大棚等省力化新技术,解决了不同蚕户需求的蚕室紧张问题,在蚕桑生产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充分得到了省工、省力、省时;方格蔟实行了自动上蔟质高价优,因此说,近年来我县所实行的小蚕温湿自控设备,大蚕实行地蚕条桑育,方格蔟实行自动上蔟等省力化、高效益工程,既使蚕农得到了实惠,又减轻了蚕农劳动强度。特别是近年来,阳城蚕业主管部门因地制宜开展了多种经营,大力推动桑禽、桑经、桑菜、桑薯、桑菌套种套养和出售育苗、栽桑、养蚕、桑果、茧丝绵深加工为一体的立体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对搞好桑园的综合开发和栽桑养蚕附产品的开发利用,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值,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为我县蚕桑产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四、追求质量莫怀疑

    质量是所有产品的生命,不注重质量的产品永远达不到高效益的回报。因此,多年来,我县蚕桑生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一个目标,两个原则,三项要求,四项技术”总体工作思路,即瞄准“做大规模,做优质量,做靓品牌”为目标,坚持“发展与巩固提高并重,规模与提质增效并举”的原则,在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以及推广小蚕共育、大棚养蚕、方格蔟应用,蚕病综合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质的飞跃。2010年,董封乡赤头村养蚕298张,比上年多养50张,不仅养蚕张数、蚕茧单产,蚕茧产量均为历史最高,最主要的是蚕茧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茧还在蔟上就被丝厂以每斤19元的价格预定收购。赤头村蚕茧质量提高的典型事迹,在董封乡甚至全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加之我县寺头、次营、芹池、固隆、吉利园区等地相继使用了现代化热风烘茧机,提高了烘茧质量,干茧烘折明显下降,解舒率明显好转,蚕茧质量的提高,达到了国家很多单位的认证和肯定。2005年,我县蚕桑生产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授予“全国蚕桑标准化生产先进单位;”国家“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建设项目落户阳城;全县生产的优质蚕茧经国家农业部蚕茧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解舒率、上车率、出丝率等综合指标名列全国第一;“阳城蚕茧”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专家审定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更确定了阳城蚕茧的市场份额,竞争能力不断增加。2009年阳城蚕茧又成为晋城市十大名片之一。

    五、增收致富才是真

    我县蚕桑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优惠政策引领下,在新科技的大力支持下,质量明显提高,效益特别显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县近年来养蚕大村、大户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寺头乡董家岭村双千亩密植桑园示范园区户均收入1.5万元,人均5000余元就是典型的例子。芹池镇宜壁村陈苏龙,一家3口人,租种15亩桑园。2010年养蚕31.5张,产茧1500公斤,收入53865元,人均近17955元,是当小工的好几倍。

    现年41岁的次营镇陶河村梁建军,是个当地的小能人,多年来他尝试过各种致富门路,最终发现在农村,栽桑养蚕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好行业,于是他把目光瞄准了栽桑养蚕,在次营镇潭村租地栽植优良品种“陕桑305”密植桑园100亩,建成300平方米的固定养蚕大棚2座,现代化小蚕共育室500平方米, 2010全年养蚕60张,产茧2700公斤,收入达9万元,冬季利用大棚进行食用菌生产增加收入,一靠科技兴蚕兴桑,二靠灵活经营致富,念活蚕桑致富经,全年收入达15万元。

    李乐义夫妇原来都是晋城市阳城制丝有限公司职工,公司破产倒闭后,他们不等不靠,不甘人后,靠县蚕桑中心的技术扶持,投资6万元,栽植10亩密植桑园,利用15亩水浇地进行桑苗培育;购置小蚕共育棚2栋,建成120平方米固定大棚4栋,小型丝棉被加工厂一座。年养蚕30余张、培育优种桑苗30多万株,生产各类蚕丝被200多条,年蚕桑综合收入20余万元。不仅解决了下岗再就业的现实问题,而且为蚕桑产业的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创出了一个育苗、栽桑、养蚕、缫绵、制被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西河乡陕庄村的吉粉爱,40多岁,热衷于蚕桑事业,敢想敢干,勇于创新,不断钻研提高桑园综合产值的好方法。2005年,她大胆承包了村里的75亩机动地,投资4万多元发展连片桑园。短短几年内,她先后修建240平方米固定大棚8栋,年养蚕40多张。2010年春季,为解决桑叶剩余浪费,桑园耕作管理误工费时的实际问题,她大胆引进 “美国七彩山鸡”、“马立克九斤大公鸡”和“海兰公鸡”15000只,在桑园地内放养,尝试桑禽套养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新路子,这一开创性的举动,不仅解决了治虫除草的用工问题,而且解决了桑园偏施化肥造成土壤养分单一的问题,桑叶长势明显好于以往,同时桑园养鸡食物天然,肉质鲜美,市场前景看好。山鸡五个月就养成上市,半年就收入16万元,加上养蚕收入,2010年增收4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桑禽互促,生态双赢的增收梦想。

    蚕业增效,蚕农增收。全县蚕桑业的快速崛起,加速了全县经济多元支撑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