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2013中国国际丝绸论坛:杨永元—2013中国茧丝绸行业发展报告
 

2013中国国际丝绸论坛:杨永元—2013中国茧丝绸行业发展报告

来源:中国丝绸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3-10-30   |  阅读次数:809次

时隔两年,我们再次相聚在中国杭州,共同探讨世界茧丝绸业的未来发展。首先,我谨代表中国丝绸协会对各位嘉宾和代表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为大家报告中国茧丝绸业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面对国际消费需求持续不振、外贸出口增长乏力、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多种因素的严峻考验,中国茧丝绸行业克服国内外环境带来的种种压力和挑战,紧紧抓住内需市场政策机遇,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着力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有效化解了各种外部风险,行业经济运行基本稳定,为引领和推动世界丝绸业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2008-2012年中国茧丝绸业运行状况

    据统计,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丝绸工业总产值11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6%,;主营业务收入11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9%;全行业实现利润59.4亿元,比上年增长29.88%。

    从2008-2012年丝绸工业总产值增速走势情况看,中国丝绸工业在经历2009年发展低谷之后,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实现稳步回升,但2012年增速较2011年回落6.52个百分点,增长趋势有所放缓(见图1)。

图1 2008-2012年中国丝绸工业总产值增速走势 同比:%

(一) 茧丝绸生产运行基本平稳

以下是2008-2012年中国桑园面积、发种量、蚕茧、丝、绸缎产量五年的基本走势(见图2-图6)。

图2 2008-2012年中国桑园面积情况 单位:万亩

图3 2008-2012年中国桑蚕发种量情况 单位:万张


图4 2008-2012年中国蚕茧产量情况 单位:万吨


图5 2008-2012年中国丝产量情况 单位:万吨


图6 2008-2012年中国绸缎产量情况 单位:万米

(二)丝绸商品出口平稳

从2008-2012年丝绸商品出口情况看,近几年大致稳定在35亿美元左右。(见图7、图8、)。


图7 2008-2012年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图8 2008-2012年中国真丝绸服装出口金额情况 单位:亿美元

(三)丝绸内销市场深入拓展

2008年以来,“调结构、稳增长、扩内需”成为国内丝绸工业发展的主旋律。丝绸企业在稳定国际出口市场的同时,更加注重丝绸产品结构调整和自主品牌建设,通过不断完善传统营销渠道,积极开辟多层次商业、文化运作模式及手段,持续挖掘内销市场的潜力,国内丝绸的消费状况呈稳中有升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品结构不断完善。随着丝绸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丝绸深加工产品及制成品的比重不断提高。丝绸产品的概念已在传统的生丝、坯绸、服装、丝巾、领带的基础上,扩展到丝毯、蚕丝被、文化用品等领域,特别是蚕丝被发展迅速,产销两旺,以浙江桐乡“中国蚕丝被、真丝毯生产基地”为代表的一批新的产业集群正在迅速崛起,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是自主品牌逐渐兴起。丝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成效显著,特别是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建立茧丝绸一体化技术创新平台,行业的整体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文化和丝绸技艺水平的丝绸自主品牌不断壮大,数量与规模逐渐增长,并成为国内丝绸产品消费市场的主体。“高档丝绸标志”市场认知度日益提高, 32家授权使用高档丝绸标志企业年销售额达到25亿元,涌现出“苏豪”、“凯喜雅”、“万事利”、“鑫缘”等一批具有较高国内知名度的丝绸自主品牌。

三是经营模式稳步延伸。浙江凯喜雅、达利、万事利、嘉欣、丝绸之路,江苏苏豪、鑫缘、苏丝、华佳,广东丝纺集团,辽宁丝绸科技、永发集团,四川六合、伊格尔等一批丝绸骨干企业投资建立和发展丝绸专营店,竭力打造规模化高端丝绸产品销售平台,直营店区域逐步从一线市场向二线、三线甚至四线城市不断渗透,极大地带动了企业自主品牌销售的稳步增长。同时,丝绸电子商务市场也得到快速发展,网络购物正在悄然成为国内丝绸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我会调查显示,目前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12个省市78家丝绸企业中,58%的企业已经在淘宝、阿里巴巴等网站建立自己的电商销售平台,34%的企业网上销售额达到在500万元以上,全行业网上销售额超过10亿元。预计今后几年丝绸电商市场销售额仍将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互联网经济对传统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将产生革命性影响。

四是丝绸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丝绸文化不断得到挖掘和传承,深圳中丝园、四川丝绸博物馆、达利丝绸工业园、华佳丝绸文化博览园等一批集展示、教育、观光、购物、休闲于一体的丝绸主题园的相继落成,对拉动当地旅游、餐饮经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着手打造中国宋锦开发与保护基地,将古老宋锦文化元素融入箱包及装饰等高端时尚领域,产品附加值成倍增长;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筹资建立中国丝绸品种传承与保护基地,为挖掘和保护丝绸样本资源,弘扬丝绸历史文化创造更好条件;浙江省丝绸文化研究会在杭州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文化创意研究助力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启航,为探索丝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行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通过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姻,“产、学、研、用”相结合,一批丝绸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取得积极进展,行业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是丝绸生产主要装备研发取得新突破。浙江理工大学与杭州中江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杭州天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的新一代桑/柞蚕智能缫丝机,可大幅降低挡车工数量,具有人均产量高、性能稳定、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采用全新煮茧工艺技术路线、PLC程控技术研发的SR-3020型减压自动煮茧机,具有工艺流程短、煮茧质量好、工艺调整方便、自动化程度高、节能降耗显著等特点。山东日发纺织机械公司开发的智能化高档真丝剑杆织机其售价仅是进口机型的70% 左右,设备性能达到或接近国外进口设备水平。我国自主研发的丝绸生产装备不断升级,必将促进世界各国丝绸生产水平的提升。

二是新材料、新品种、新工艺开发成果显著。苏州大学通过桑蚕品种杂交选配培育的超细纤度家蚕新品种,其茧丝纤度可以达到1D左右,粒茧丝长可达1300-1500米,属国内首创;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采用自主开发的桑皮脱胶工艺技术和设备,可实现桑皮纤维制备全流程机械连续化生产;浙江嘉欣丝绸和浙江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超标准生丝加工工艺,高于国家生丝标准最高等级6A级,可大幅度提高生丝及其产品的质量;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应用表面改性技术和新型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开发的多功能重磅真丝面料,提高了真丝面料的实用性和功能性;金富春集团公司开发的真丝弹力纤维面料,改变了传统真丝面料易皱、易变形的缺点,成为法国香奈儿等10多个世界顶级成衣品牌的首选面料。同时,真丝数码仿真彩色织造、超小浴比染色、计算机智能测配色连缸染色、喷雾染色、数码喷墨印花等先进节能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行业节能减排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茧丝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生物酶解技术处理蚕蛹蛋白、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蛹油、纳米技术改造蚕丝蛋白、低温超微技术加工处理桑叶粉、基因工程开发生产病毒生物反应器和人工合成抗菌肽等方面研究日趋成熟,产业化应用逐步扩大。天然彩色茧、蚕丝人造皮肤、家蚕基因、桑树基因研究等相关技术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除传统缫丝绢纺服装产业外,一批新兴产业渐露头角。桑果饮料、桑果醋、桑叶茶、桑枝地板、蚕蛹虫草、蚕蛹油、蚕蛾酒、蚕蛾口服液、蚕丝蛋白化妆品等新产品已在广东、四川、陕西、辽宁等20个省区市地规模化生产并相继投放市场,进一步延长了传统桑蚕业加工链条,产品附加值成倍增长,成为提升丝绸行业综合效益的重要方向。

四是丝绸标准国际化工作稳步推进。2010 年4月,由中国发起制定《生丝电子检测试验方法》国际标准获得ISO组织投票通过并正式立项。近三年来,在商务部国家茧丝办、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部门的领导下,在日本、韩国、印度、意大利、瑞士、法国、德国、肯尼亚等8国专家的参与和支持下,项目组专家开展了大量比对试验和数据分析。目前项目已顺利完成ISO导则规定的前四个阶段的工作,第五询问阶段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该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对加快建立国际生丝品质电子检测标准体系,提高世界各国生丝质量水平,促进全球丝绸经贸往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当前中国茧丝绸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丝绸是我国传统民族产业,中国丝绸行业的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变化紧密相连。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我国丝绸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体制转型带来的挑战。自建国以来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丝绸生产严格按照计划经济管理,实行统购统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有资产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先后完成了公司制改造,企业股份进一步多元化,民营和私营企业成为主体力量。由于宏观经济体制的变化,原有的出口创汇鼓励政策制度红利逐步削弱。丝绸行业生产经营模式从原国有垄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企业生产及销售完全交由市场调节,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站稳脚跟、保持优势、做大做优做强,是企业生存必须全面思考的问题。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近年来,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大量土地转化为城镇和工业开发区,沿海城市种桑养蚕的数量开始逐渐萎缩。随着国家“东桑西移 “工程的实施,广西宜州、四川西昌、陕西安康、云南保山等地一批优质蚕茧生产基地相继建成,江、浙地区分别通过打造面料、服装和家纺等特色基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引导下,东部地区原有缫丝生产逐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丝织、印染、服装、家纺等制造业的核心业务越来越趋向于精、专、强,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变化,必然促使产业组织和上下游供应链发生新的整合,如何正确定位、合理布局、形成最佳盈利模式,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选择。

三是产品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随着生产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丝绸行业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丝绸企业传统主打产品如厂丝、坯绸几乎占据出口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而今生丝、坯绸、服装出口占比分别为2:3:5,服装及制品的份额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在全球化资源的重新配置中,中国正逐步由生丝、坯绸原料的最大出口国,向世界最大的丝绸终端商品的生产和制造国转变,进而延伸到化妆品、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建材、化工等领域。但长期以来我国丝绸企业注重生产和加工式出口,缺少专业型设计人才和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如何设计出适销对路的流行产品,创造出更具影响力的知名丝绸品牌,进而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是摆在我国丝绸企业和整个行业面前的最大挑战。

四是市场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丝绸行业90%的产品用于出口。近年来受世界经济发展持续不振、国际高档丝绸消费需求低迷的影响,外贸出口市场不畅,促使更多外贸型企业转向了国内市场。开设专卖店、直营店、加盟店、淘宝店等渠道日趋成熟,整个丝绸销售市场格局已由过去单一出口市场为主,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重转变,丝绸国内销售份额由过去不足10%上升到50%左右。但由于很多企业拓展国内市场才刚刚起步,在商品形象策划、宣传推广、市场应变等方面能力还较弱,消费时尚培育有待时日,规模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如何提高国内消费者对丝绸产品的认知,扩大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完善中国丝绸品牌营销网络,是丝绸生产企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五是多种纤维竞争带来的挑战。丝绸有着“纤维皇后”、“人体第二肌肤的美誉”,一直都是华丽高贵服装面料的首选。随着世界纺织科技的进步,化纤仿真技术的研究不断获得突破,全球化纤丝产量猛增,使得蚕丝等天然纤维不断受到其他多种合成纤维的冲击,丝绸在纺织纤维总产量的比重在逐步降低。预计未来全球茧丝原料供应增长空间十分有限,真丝绸产品必须走高端品牌路线,不断提升附加值,否则极易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以生丝为基础的多元化真丝纤维复合材料将得到广泛应用,采取与合成纤维混纺、色纺、交织等重新组合和搭配的方法,改变丝绸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功能,降低生产加工成本,同时丰富丝绸品种和花色。如何更好地发挥蚕丝蛋白质纤维亲肤性、柔软性的优势,克服其抗皱性弱、不易保养的缺点,扬长避短,物尽其用,是提高丝绸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中国茧丝绸行业发展重点

“十二五”后半期,是深化落实《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的关键时期,也是茧丝绸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丝绸强国”战略目标的攻坚时期。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中国茧丝绸业应根据新时期国家工业经济发展方针的部署要求,以“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先导,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促进我国茧丝绸行业稳定发展。

(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优化升级

充分发挥国家政策优势,结合我国丝绸行业发展的实际,因势利导,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市场化资源配置。中西部地区继续加强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桑/ 柞蚕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基础研究投入,积极推广丰产桑园栽培、高效养蚕等实用技术,提升蚕茧生产的质量和水平,稳定蚕茧原料供应;东部沿海地区加大产业集群培育和推进力度,以丝绸工业园、特色产品生产基地为载体,引导丝绸产业走集约、高效、科学发展道路,逐步提高丝绸产业带整体实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带动当地丝绸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提升行业技术水平

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能动性,积极开展丝绸行业前瞻性、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围绕印染后整理技术、智能化丝绸装备和节能减排等领域,推动实施一批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努力突破制约丝绸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鼓励企业创建技术中心、设计创意中心、信息处理中心等创新机构,支持茧丝绸产业特色基地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着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发展丝绸产品设计、生产和管理相关信息化技术,增加丝绸加工科技含量,提升丝绸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大茧丝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行业综合经济效益;积极推进丝绸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技术及装备的应用和推广,不断提升行业节能减排水平,促进产业循环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弘扬中国丝绸文化

继续推动“高档丝绸标志”行业公共品牌市场化建设,通过开展“高档丝绸标志”产品认定、培育与推广等活动,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道路;协调各方力量,吸收借鉴国外品牌发展成熟经验,扩大国内品牌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自主品牌保护力度,引导优势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加快国内自主品牌国际化进程;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建设丝绸博物馆、丝绸文化创意园、丝绸文化商圈等,以丝绸文化元素串联相关产业开发,大力弘扬中国丝绸文化。

(四)坚持国内国外市场并重,扩大丝绸产品消费

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开拓新兴国际市场;通过优化和创新商业营销模式,建设专业营销渠道和现代物流体系,发掘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加强产品设计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发适销对路的丝绸产品;重视丝绸消费群体研究,加强丝绸公共展览、营销平台建设,加大丝绸品牌宣传力度,营造丝绸消费的时尚理念和消费环境;完善相关标准制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扩大国内外丝绸产品消费。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丝绸业稳定发展

继续加强与ISO组织及日本、韩国、印度、意大利、瑞士、法国等国专家的技术合作,抓紧完成《生丝电子检测试验方法》国际标准项目的研究制定工作,推动标准后续检测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建立国外营销分支机构或者生产加工基地等形式拓展海外高端市场,扩大企业对外开放的层次和领域;积极为各国行业组织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产销多方对话,维护正常的经贸合作秩序,共同推动世界茧丝绸业稳定健康发展。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