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云南祥云县蚕桑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
 

云南祥云县蚕桑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

来源:商务部网站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3-10-20   |  阅读次数:514次

 祥云是云南省的老蚕区之一,具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由于气候凉爽、雨量适中、空气湿度低,桑树生产期长,长势旺盛,能饲养多丝量蚕品种,具有得天独厚的蚕桑生产条件,是全省蚕桑最适宜种植区之一。为发挥蚕桑业的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从“九五”末期开始,县委、政府提出把大力开发蚕桑产业,并把它列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培植,制定了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使整个产业获得了快速、健康发展。蚕桑面积从1997年的4000亩增加到2003年的60233亩,增加了14倍;鲜蚕茧产量从1997年的120吨增加到2003年的1612吨,增长了12.4倍,并初步建成了农、工、技、贸一体化及产、供、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运营体系,成为我县发展最快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之一。

     加快蚕桑产业化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措施

    为加快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增加广大农民收入,“九五”期间,县委、政府提出了包括蚕桑在内的十多个产业结构发展项目。县茶桑站在禾甸建设蚕桑基地,1998年栽桑500亩,1999年栽桑1200亩,2000年栽桑1400亩,三年建设蚕桑基地3000多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和省、州、县有关领导的肯定。

    2001年,在对禾甸蚕桑示范基地进行反复认真调研后,县委、政府认为,蚕桑是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优势显著、效益较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一项产业,决心加快发展速度,把它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进行开发,培植成为我县继烤烟之后的又一项经济支柱产业。

    (一)发展规划

    2001年6月下旬,我县召开了县、乡(镇)、村蚕桑三级干部会议,提出了到2005年把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5万亩的初步规划,并提出连片成带发展,每片不低于500亩,建设4—5个较大的蚕桑带。2001年11月,州人民政府在我县召开了全州蚕桑产业化建设现场办公会,要求我县到2004年要把蚕桑发展到6万亩。到2002年,县委、政府对蚕桑发展规划又作了调整,提出到2005年发展到10万亩,2003年根据州委、州政府要求,我县制定了2004年新发展蚕桑4万亩,实现10万亩发展目标的规划。

    (二)加强对蚕桑产业化发展的领导

    2001年6月,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县蚕桑生产工作领导组,以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业、财政、计划、科技、水利、金融、蚕桑公司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在2002年和2003年的蚕桑发展中,县委、政府将在各年发展任务下达到各乡镇,并要求各乡镇分解下达到村,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同时实行县五大机关联系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挂钩各栽桑重点村的蚕桑发展挂钩联系制度。2002年有37个部门、2003年有74个部门挂钩各村,派出大批干部、科技人员组成工作组,协助和支持各乡镇、村较好地完成了蚕桑发展任务。

    (三)加大对蚕桑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

    2001年至2002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对蚕桑发展的扶持政策:一是规定了蚕茧收购保护价政策,实行鲜蚕茧、上车茧平均最低收购保护价12元/公斤,一定三年不变;二是州、县对发展蚕桑实行种、苗、地膜补助,2002年补助130元/亩,2003年补助100元/亩;三是县里集中了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水利建设、科技开发等各块项目资金,倾斜扶持蚕桑发展;四是县农村信用社对农民栽桑给予每亩300元以上的贷款;五是对蚕桑生产用水按所有制水方价格优收取水费;六是解决农户建蚕室用地的困难,按每亩桑批给3-5平方米的临时生产用地。

     蚕桑基地迅速发展

     (一)统一规划、连片种植

    在蚕桑基地建设中,围绕“科学规划、集中连片、规范种植”的原则,达到了区域化发展、良种化栽培、规范化种植的目标,2002年和2003年共新栽桑51233亩,蚕桑基地总面积达到60233亩,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85个村、20957户农户。其中达到万亩以上的乡镇2个,3000亩以上的乡镇7个,2000亩以上的村6个,1000亩以上的村14个,栽桑50亩以上的28户,20-50亩的136户,10-20亩的485户,5-10亩的966户。

    (二)引进、栽植良桑壮苗:两年来共从浙江省和云南省蚕科所等地调购桑苗5780万株,其中,引进农桑8号、农桑12号、农桑14号、盛东1号、育711、云桑2号、女桑等当代良桑种苗1200多万株,增加了蚕桑良种覆盖率,栽植的桑苗新鲜精壮、根系发达、无传染性病虫害,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

    (三)抓好种植基础:全面做到开挖定植沟、宽达50厘米以上,将表土全部翻入沟心,心土翻到行间;施足底肥,认真定植,浇足水分,实施100%地膜覆盖,统一栽桑密度为1200株/亩。

     产业化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为带动和服务好整个蚕桑产业化的发展,县里于2001年对县茶桑工作站进行了彻底改制,由农业事业单位一次性转制为国有独资企业,并兼并了原刘厂镇成立的“县桑蚕茧丝绸公司”,成立了全县蚕桑产业的龙头企业—祥云县锦龙蚕桑有限责任公司,统一负责产业的发展规划、技术推广、种苗物资供应、蚕茧经营及初加工、行业管理、市场开拓等全方位服务。两年来,公司员工及聘用人员发展到150多人,固定资产达到500多万元,公司内部设立了生产技术部、蚕茧收购部、物资部、经营部、财务部、办公室五部一室,下设成立了祥城、刘厂、禾甸3个中心生产服务站,建设了6个蚕茧收烘站,建自动烘烤线5条,在乡镇共建立8个技术服务站,100多人长期在农村从事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按最低保护价收购桑农鲜蚕茧1400多吨,有力地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县缫丝厂于1998年进行改制,实行租赁经营,2002年开始实施技改,扩建了自动缫丝生产线2组达8000绪,年吞吐干茧能力达到250吨。

     科技服务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一是县蚕桑公司大力扩充科技服务队伍,聘用基层蚕桑科技能手,建立科技联产责任制,分片包干,进村入户,到田头地角抓好栽桑养蚕科技推广工作;二是大规模实施系统的科技培训,对蚕桑示范户、小蚕共育户实施系统的技术培训,对全部栽桑养蚕户在关键环节实施多次现场培训,两年来共培训8万多人次,并利用广播、黑板报、科普光碟、印发科技资料等形式普及蚕桑科技知识,共印发科技资料6万多份,发放科普光碟500多张。三是积极推广蚕桑科技实用技术,除刘厂部分老桑园外,全面实施100%的小蚕共育,栽桑地膜覆盖率达到100%,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推广率达到80%以上,建立了两个“方格族”上族技术推广示范村,全面推广蚕病综合防治和桑园病虫害联防治技术,使蚕桑科技水平和单产、效益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总之,我县的蚕桑产业化建设,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努力,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到2004年蚕桑基地将达到10万亩,投产后可实现农民销售蚕茧年收入1.5亿元,综合产值2.5亿元,创利税2000万元,同时带动后续加工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成为富民、兴县的又一支柱产业。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