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过后,秋味渐浓,孕育了一夏的土地在浸满果黍收成的喜悦后,重新披上花黄叶红。位于如皋市高新区(城南街道)的江苏现代蚕桑产业园内,忙碌的身影奔走在各个大棚之间,正值秋蚕“上山”的紧要关头,收获喜悦前的冲刺阶段怠慢不得。项目负责人汪玲告诉记者,养蚕区大棚占地面积11.5亩,是全国首个使用智能大棚养蚕的园区。
蚕桑生产是如皋市四大传统产业之一,更是富民利民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大棚里,记者见到正在清理蚕沙的杨秀芳,今年63岁的她有着三十多年养蚕经验。对于杨秀芳而言,蚕茧是经济收入的重要源头,不论年景好坏,养上几张纸的蚕,生活的零零碎碎便有了着落。现代蚕桑产业园建成后,杨秀芳也成为园区的一名“技术工”,从传统家庭饲养转变为园区规模化养殖,劳动负担减轻了,收入却增加了不少,她告诉记者:“原来在家养蚕是搭的架子,大蚕期喂桑叶特别麻烦,现在技术发达了,使用带轨道蚕匾,可以左右调换,既省工又省力。”
走遍园区,记者发现除了杨秀芳这样有着丰富经验的老蚕农,年轻的“科技新兵”也是桑蚕饲养的中坚力量。今年25岁的周杰是一名农学硕士,主要负责攻关蚕的肠道微生物分离技术,以此研制出更好的人工饲料。园区内,像周杰这样有着高学历的新一代“蚕农”比比皆是,他们各有所长,为传统桑蚕养殖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
目前园区建有三个高标准温湿度可调控养蚕大棚,占地近8000平方米,这些硬件设施的相继落成加快推进了园区蚕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步伐。园区的发展模式也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今年6月,农业部种植业司封槐松调研员一行来到园区调研,对已栽1000亩高标准桑园给予充分赞许,认为这是走出了一条由传统蚕业向现代高效蚕业转变的新路子,是全国蚕业发展的新亮点。
为提高园区综合效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桑园利用有限土地合理套种、夹种相关蔬菜,与超市等建立供货关系。一期种植了黄豆、生菜、香菜、油麦菜、秋葵等,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二期桑园套种葡萄2100棵,明年有望收获,将为蚕业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
谈及园区的养蚕技术,如皋市农委蚕桑站站长薛卫东告诉记者:“现在园内使用机械化切桑,温湿度自动控制,这些技术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蚕桑站的技术人员定期到园区桑园调查虫情,与园区共同商讨桑园防治措施,保证了桑叶的产量与质量。”有了专家们的指导,汪玲对于未来的发展也踌躇满志:“我们是全国第一家大规模蚕桑产业园区,通过不懈的努力,将园区打造成全国一流的优质高效的茧丝绸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