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四川宜宾:小蚕虫如何成就“产业龙”
 

四川宜宾:小蚕虫如何成就“产业龙”

来源:宜宾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3-09-29   |  阅读次数:747次

  看似不起眼的小蚕虫,却为宜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蚕桑产业还成为我市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仅2012年,全市蚕茧产值就达5.3亿元,6.3万户蚕农户均茧款收入8400余元。高县和珙县两个重点县分别产茧11、10万担,产量在全省基地县排第二、三位。

  然而,宜宾并不满足于此。今后十年,全市蚕桑产业将以构建“一基地一中心三示范区”作为全新的产业定位,即“中国西部最大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西部精品丝绸加工中心,中国桑树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示范区,种桑养蚕复合型效益示范区,蚕桑产业产村融合发展示范区”。宜宾蚕桑产业怎样做大谋强,请看——

  小蚕虫如何成就“产业龙”?

  蚕桑产区继续壮大

  据了解,2012年,我市建成桑园40余万亩,其中投产28万亩。发放蚕种37.76万张、产茧27万担。桑园规模、发种量、产茧量连续7年稳居全省第二。

  虽然我市的蚕桑产业发展规模已走在全省前列,但是要成“产业龙”,还要继续大力扶持蚕桑产业发展,将蚕桑产区继续做大。在这一点上,作为蚕茧占全市总量70%以上的高县和珙县,在扩大蚕桑产业发展规模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9月17日,在高县嘉乐镇卢湾村,村民卢正富正在自家新建的蚕棚里喂蚕。新蚕棚的蓝屋顶在大片绿色的桑林中格外显眼。“为了建这个新的蚕棚,我花了1万多元先把这个不平的堡坎填平。”卢正富告诉记者,当初蚕棚的选址地势不好,为了建好蚕棚,他可是下了“血本”。不过这个“血本”下得值。因为“以前的蚕棚小,每季只能养一盒蚕。现在建好了新蚕棚,每季可以养四盒蚕。算下来光养蚕这一块的收入就比以前多得多。”

  在卢湾村,记者看到,不少村民的家中都建起了标准化的蚕棚,独特的“蓝屋顶”随处可见。“建设这些标准化蚕棚,县上对蚕农都有相应的补贴,所以蚕农们的积极性很高。”高县农业局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了解,2012年,全县现有桑园18万亩,全年发种17万张,产茧11.6万担。而根据该县“十二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该县桑园面积要达到22万亩,发种50万张,产茧38万担。

  同为主产区的珙县已连续8年实现了桑园面积、发种、产茧、产值、综合开发和单产“六提高”。2012年,该县桑园面积已达11.5万亩。而根据该县20万亩现代优质蚕茧基地建设规划,该县将在2013年——2015年实现桑园基地面积达15万亩,具备30万担的基础,并在“十三五”计划期间,全县实现桑园面积20万亩,具备年产茧50万担的规模基础。

  除了大力扶持做大蚕桑产区之外,我市还先后出台了市、县及企业的扶持政策,将蚕桑纳入全市“一四五”优势特色农业工程、丘陵山区农民致富增收的骨干产业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等政策扶持范围,省、市财政每年提供蚕桑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区县500万元、企业配套500万元,为宜宾蚕桑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和资金保障,使“10万亩高效循环蚕桑产业带建设”顺利推进,蚕桑基地向20万亩纵深优势区域聚集显著加快。

  创新激发内在动力

  要实现蚕桑产业的跨越发展,关键在于创新。

  “桑枝条可以用来做食用菌的菌袋,蚕砂可以制作有机肥……”9月18日,珙县智溢茧丝绸公司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一直非常注重创新,以此来引导蚕农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如今,公司已建起了有机肥厂,收购蚕砂变废为宝,加工生产有机肥,既增加公司的效益,也增加了农户的效益。”

  此外,在省力化养蚕方面,智溢茧丝绸公司还研究和发明了“活动铁钩”,且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专利以及2012年宜宾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同样,高县立华蚕茧公司也一直致力于创新。除了生产生丝、蚕茧、蚕丝被等传统产品之外,还创新开发了桑叶茶、桑葚酒等新产品。

  智溢茧丝绸公司和立华蚕茧公司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创新仅是我市蚕桑产业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市集国家蚕桑体系、高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于一体,以承接体系科学家研究成果为主体,广泛开展同西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蚕研所、四川省蚕丝研究院、市县农业推广部门及龙头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深度合作,瞄准宜宾蚕桑产业发展瓶颈,突出轻简省力和多元开发科技应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完成,通过大力实施多批次养蚕、桑蚕品种优良化、桑园“一步成园”标准化、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上簇自动化、消毒防病统一化、综合开发多元化等省力集成技术,将专家们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宜宾蚕桑产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使宜宾蚕桑产业省力化水平和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升。

  此外,我市还探索出了在桑园林下养鸡和桑园间种菊花、黄豆,紫薯等“黑五类”粮经作物,利用冬季桑叶生产桑叶茶,冬剪桑枝生产桑芽茶和食用菌,蚕沙生产有机肥,初步形成了以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生态安全为基本特征的绿色产业体系,大大提高了桑园和副产物利用率,提升了综合效益,增加了蚕农收入,安了蚕农心,稳了养蚕人。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

  小蚕虫要成就“产业龙”,少不了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为了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始终保持宜宾蚕桑产业在全省名列前茅的地位,我市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双带”、“双赢”,效果十分明显。

  “在带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公司建立了示范园,开展科学化标准化养蚕示范,并且开展订单农业,鼓励蚕农发展蚕桑循环经济;在带动蚕农增收致富方面,每年,仅公司支付给蚕农的茧款就高达1亿元以上。”9月17日,高县立华蚕茧公司一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近年来,在市、县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的发展势头非常好。目前,该公司年可制优质蚕种10万张、蚕茧15万担、生丝500吨、绸缎100万米、蚕丝被2万床,形成年产值6亿多元、利税1000多万元的生产能力。下一步,公司还将建设一个占地为400亩的丝绸工业园,扩大生产规模。该丝绸工业园第一期占地200亩,目前,正在开展建设的前期工作。

  据了解,高县立华蚕茧公司是四川省蚕业系统唯一“桑、蚕、种、茧、丝、绸”生产体系齐全的单位,公司综合生产能力在四川省位居前列,生丝平均等级4A级以上,双宫丝、捻线丝双特级。其中,产茧量和收茧量在四川省排第二位,蚕种生产能力和丝绸工业生产能力在川南地区排第一位。公司将以建设“宜宾丝绸产业科技园”为契机,加快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全面推进茧丝绸的精品化,建设“科、工、贸”一体化企业。

  同样,珙县智溢茧丝绸公司在带动产业发展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据了解,珙县智溢茧丝绸公司于2004年成立之初,只有在职职工163人,收到的蚕茧只有2万多担。在蚕桑业相对低迷的时期,公司决定投入扩大基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蚕桑质量。

  也正是在这样的企业经营理念和服务宗旨下,2007年,公司投资近500万元引进新技术,并免费教会蚕农如何用桑枝条种植桑枝食用菌。此外,公司免费教授蚕农学习蚕沙有机专用肥技术、保健蚕沙枕技术等,都成为公司留住蚕农、发展蚕业的“杀手锏”。

  不仅如此,公司还意识到,蚕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短缺制约着蚕桑生产户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的发展,为此公司还积极推广自动化上簇技术。到2012年,该公司已在全县推广4500户,8000多张蚕种,推广面达38%。经济效益迅速提升。此外,公司还实施“优质茧”政策,凡是符合“优质茧”要求的茧子,公司将按优质茧等级额外支付蚕农一定的补助,极大调动了蚕农科学化养蚕的激情。

  如今,我市已形成省、市、县级龙头企业集群。包括高县立华蚕茧公司和珙县智溢茧丝绸公司这两家省级龙头企业在内全市11家龙头企业起到了基地全覆盖,蚕茧商品化率100%。仅智溢、立华两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对全市蚕桑起到了80%的覆盖和引领,宜宾蚕桑产业基本形成了“桑、蚕、种、蚕、丝、绸”较完整的产业链,生产的生丝、双宫丝、捻线丝等出口到了欧美、印度等国外市场。

  在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下,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应运而生,蚕农、种桑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联社、龙头企业结成了多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催生出新型的支撑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主体文明形态。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