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陕西石泉:青泥涧村坚守兴桑养蚕三十六年
 

陕西石泉:青泥涧村坚守兴桑养蚕三十六年

来源: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  |   作者:张正毅   |  发布日期: 2013-09-27   |  阅读次数:650次

  

“我亲身经历了青泥涧村36年兴桑养蚕历史,兴桑养蚕使我们村家家户户从贫穷走向富裕,盖起了砖房、小楼房,养蚕一年只忙半年时间,村民们对蚕桑有深厚地感情,不愿意放弃养蚕。”青泥涧村原支书余顺利颇有感触地说。余顺利五十出头,夫妻两今年养蚕15张,预计蚕茧收入2.5万元,其中春、夏养蚕10张,已实现产茧收入1.6万元。

今年茧价好,蚕种量足、质量好,夏季蚕种好、得病少,蚕农积极性一季比一季高,参与小蚕共育的蚕农也尝到了甜头,张产高、茧质好,蚕农都丰收了。我今年养蚕19张,蚕茧收入超过3万元。村主任易守勇高兴地说。

石泉县中池镇青泥涧村发展蚕桑始于1978年,与石泉县大力发展兴桑养蚕同步。该村的自然条件在全县68个中高山村中具有代表性,该村的养蚕历史是全县50个蚕桑强村的缩影,该村是石泉永宏丝业公司的蚕桑基地村,该村是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中池蚕桑产业示范园区的核心区,该村兴桑养蚕始终坚持热不赶、冷不砍、‘根留住’,不放弃。年养蚕量由当初的几张增长到今年的742张,可实现蚕茧收入125万元,蚕农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预计该村2013年蚕桑产业总收入可达185万元,占农业产值60%以上,蚕农户均收入16818元、人均收入4860元。青泥涧村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28户,总人口789人,桑园面积651亩,养蚕农户110户、占农户的48%如今青泥涧村的蚕桑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阶段。

一是养蚕基础条件全面改善。90%以上的养蚕户有专用养蚕室,养蚕大户按照“室随园建、园室配套”的原则,皆新建了标准化养蚕室;标准化桑园面积350亩,桑园桑树良种率100%;方格蔟应用率100%,蚕茧质量一直位居该县前茅。

二是养蚕大户集群基本形成。全村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有42户,养蚕大户占养蚕总户数的38%,而养蚕量占全村养蚕总量达70%,其中26户养蚕大户集中分布在该村一小组,一组胡勇刚是该村养蚕第一大户,今年养蚕30张,蚕茧收入近5万元。

三是省力化蚕桑技术快速应用。以大蚕蚕台饲养为中心的省力化养蚕技术应用率达70%以上,实现养蚕大户全覆盖;集中新建了500平方米标准蚕室,培育集约化、规模化养蚕示范点一处;养蚕大户每家都有2件以上蚕桑机械,生产手段大大改进;养蚕布局由过去的三季三批次调整为现在的三季六批次,即春、夏、秋各养蚕两批次。

四是蚕茧生产组织方式正在转变。“公司+基地+合作社+蚕农”产业经营模式逐步形成,龙头企业与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签订“蚕茧订单合同,执行鲜茧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

五是合作社主体作用不断增强。今年建成了青泥涧蚕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小蚕共育示范点一处,共育小蚕320张,小蚕共育率达43%,蚕桑专业合作社积极围绕蚕前培训、蚕期指导和蚕后服务开展工作。

六是蚕桑循环经济增效明显。桑枝袋料栽培食用菌3万袋,桑园养鸡0.2万只,桑园套种260亩,预计三项年产值60万元。

三十六年来,该村蚕桑产业始终保持稳定持续发展,今年养蚕量较上年增长20%,增量位居全县50个蚕桑强村之首,成为该县大山深处的蚕桑明星村。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