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栽桑养蚕究竟划算不划算,刘明宏夫妇最清楚。夫妇俩1992年开始栽桑养蚕,他们的养蚕史“一波三折”,但是最终还是觉得养“蚕宝宝”比种粮食要强,挣钱比较轻松。
近日,笔者来到黔江区黄溪镇塘河村3组,当天是该镇蚕茧开榜的日子,夫妇俩起得特别早,吃完早饭后,老两口用尼龙口袋装好蚕茧走出家门。
据介绍,刘明宏今年71岁,他老伴杨秀云小他1岁,他们的养蚕史是黔江区蚕桑产业的发展史的缩影。古稀老人刘明宏讲述了他20年来的养蚕经历。
90年代开始养蚕
1993年,黔江区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塘河村也借机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时年51岁的他(刘明宏)雄心勃勃,积极响应上面号召,把自家的6亩责任地全栽上蚕桑。“开始两年效益不是很好。但把地里面套种的农作物加起来,还是比以前种庄稼的收入要高些。”刘明宏说。
1995年,刘明宏家共养了8张蚕,卖了4000多元。第二年,他养10张蚕,由于当年桑叶不够喂,管理也没跟上,效益大打折扣,收入不到3000元,后来产量一年不如一年。1998年,因种种原因,当时整个蚕桑产业开始走向低谷,村里养蚕的就越来越少了,刘明宏夫妇养蚕积极性也大不如以前了。
砍去桑树种农作物
2000年,刘明宏看到蚕桑没有多大指望,就把原来的桑树砍掉,种上农作物,继续以前的生产方式。
刘明宏告诉笔者,他砍桑树的时候,看到地里绿葱葱一片,格外地心疼。6亩多地的桑园,夫妇俩砍了5天时间。“砍掉的是几年来的心血,还是有些下不了手。若不砍掉,蚕茧不仅价格低,还很少有人收购。只好毁桑种粮食,一年多喂3头猪,用于购买肥料、农药等生产物资。”
重新栽桑养“蚕宝宝”
2003年黔江区再次掀起蚕桑产业发展高潮,村干部多次上门给刘明宏做工作,他却迟迟不敢行动,担心重蹈覆辙。
2006年,刘明宏看到附近的村民都在恢复发展蚕桑,并且蚕茧的价格也不菲,便将原来的6亩蚕桑地恢复栽桑。
通过7年的发展,两位老人尝到了养蚕的甜头。从每季养半张蚕发展到7张蚕,桑园面积现已发展到12亩。
“今年春夏两季蚕茧,收入了2万元,正秋蚕产茧400多斤,可以收入7000多元。”刘明宏说,晚秋蚕准备养3.5张蚕子,预计再创收4000元不成问题,这样算下来,全年养蚕可收入3万多元呢。他还说,种庄稼我们都种了好几十年,要说划得算,还是养“蚕宝宝”轻松,钱也来得快。只要上面长期收购,我们还会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