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日,笔者来到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上灌村委刘家湾自然村8组农民刘源勋家里,老刘正在喂蚕,他家堂屋里的一地蚕床上,秋蚕长势喜人。
老刘告诉笔者他喂了近两年蚕,今年1~6月就卖了13000多元。
由于是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养蚕,在恭城凯丰蚕业有限公司技术员的悉心指导下,他第一年就养了10多批,很快就掌握了养殖要点,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他都按技术要求一丝不苟地进行。刘源勋说:“我喂蚕,每批都是从公司领回来的蚕种,大小是一样的,没有小蚕,也没有差的。蚕到4龄左右,人的劳动强度最大,这时候的蚕,个头大,食量大,要不停地上叶,蚕的长势才好。这期间,也是养蚕效益好坏的关键期,吃得饱,睡得好的蚕,结茧就大,分量就足。目前每天早上4点多,他就得上山砍桑枝,用拖拉机运回来。天不亮,开始喂第一次,每天最少要喂3次,有时还要喂‘夜宵’,每天要拉三四车。好在时间短,就十来天,蚕就要上架结茧了。”
上灌村委刘家湾自然村是目前恭城县“养蚕第一村”,全村有500多亩桑园,这里100多户农民养蚕成了家庭新的副业。今年春秋两季,基本家家户户养了蚕,还没养的少数几户包括外村的农户,现在也摩拳擦掌准备养殖。从广西河池宜州市来这里落户的凯丰蚕业有限公司,规模也如同滚雪球一样发展越来越大,这家公司在宜州办有10多年的业务,但是当地桑树种植已经饱和。2011年考察恭城栗木上灌村后,被这里丰富的丘陵田地和人力资源所吸引,决定在这里发展订单农业养殖模式,实行最低保护性收购价格,良好的养殖基础加上农户的积极响应使得蚕宝宝在这里“生根发芽”。该公司负责人樊秀能介绍下一步将把桑蚕面积扩大到2万亩以上,并兴建蚕丝厂,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让更多的农民致富。
据栗木镇党委委员莫前光介绍:今年秋蚕长势喜人的原因有三点,一是经过相关的技术培训,大部分蚕农已经掌握了关键技术;二是桑园的管理水平跟了上来,桑叶的品质很好;三是今秋的天气较好,阴雨少,桑叶干,降低了秋蚕的发病率。
再有几天,刘家湾自然村100多户蚕农的秋蚕茧就可以开秤回购,每公斤凯丰蚕业公司给的回收价是38元,丰收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