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陕西省石泉县抢抓茧丝市场价格上扬的利好时机,紧紧围绕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蚕农增收,创新技术服务,强化工作落实,力促科技转化和蚕农增收,全县春蚕、夏蚕平均张种产茧量分别达到39.1公斤、43.2公斤(装盒增量32%),皆创历史新高,蚕农实现蚕茧收7352万元。
一是深入实施蚕桑技术全员培训。该县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泉蚕桑试验示范基地的技术力量,整合县级培训资源,培训以《现代省力节本综合养蚕技术》为中心,以蚕桑重点镇、蚕桑强村、养蚕大户为重点,到村培训率100%。截止8月底,全县蚕桑技术培训累计380余场、4万余人次,技术入户率100%.并发放“省力节本养蚕实用技术资料”到养蚕大户和各级业务干部手中,指导服务于生产,为养蚕高产丰收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是实行养蚕技术服务包抓机制。该县整合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和县蚕种场的领导、技术干部56人,印发了《关于加强蚕桑技术干部联系和服务养蚕大户的通知》,对全县3000个养蚕大户实行“一人多户、定向包抓、三年不变”的技术包抓和产业服务,进行挂牌管理,注重包抓实效;在鲜茧收购期间,安排23名业务干部进驻各蚕茧收烘站,监督合同价格执行,了解掌握生产动态,服务于蚕农,实现了科技人员、蚕桑技术与蚕农增收的有效对接。
三是大力推广小蚕共育饲养方式。该县明确34名技术干部,对全县34处小蚕共育示范点实行专人、定点、驻点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培育规模化、标准化小蚕共育示范点12个,其中:迎丰镇春、夏、秋蚕小蚕共育率100%。全县春夏秋三季小蚕共育21036张,小蚕共育率30%。春、夏两季小蚕共育平均每张种产茧量高4.6公斤,仅此一项,全县蚕农累计增收约300万元,参与小蚕共育农户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
四是不断优化夏秋蚕品种结构。该县针对夏季高温干燥、高温多湿的气候特点,以及夏蚕容易爆发蚕病危害、养蚕效益得不到保障的突出问题,从优化桑蚕品种入手,夏季全部推广饲养抗高温蚕种“两广二号”,全县夏季没有蚕病爆发和颗粒无收现象发生,张种产量和收入创历史新高,惠及所有蚕农,蚕农增收3000万元以上。该县还针对早秋季节气温较高的特点,秋季第一批首年推广饲养两广二号19692张,目前正处大蚕五龄期,长势普遍良好,发病少,蚕农丰收在望,为蚕农增收提供了优良蚕种保障。并在国家标准计量的基础上,两广二号每盒蚕种加量32%。
五是着力推广大蚕省力化饲养。该县围绕加快省力化养蚕技术应用,着力《现代省力节本综合养蚕技术》推广,春、夏两季,以大蚕蚕台饲养为中心的省力化养蚕技术应用27800万张,应用率达61.7%,基本实现养蚕大户全覆盖。该技术大大降低了养蚕作业劳动强度的阈值,估算该技术节约劳动力、提高工效使蚕农间接增收超过800万元。
六是建立蚕桑科技示范样板。该县相继建成省力化养蚕、小蚕共育、蚕病综合防控、丰产桑园培育和蚕桑资源利用等科技示范点10处,扎实推进3个蚕桑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彰显着科技增效潜力和作用,引领带动着全县蚕桑基地升级换代。
七是全面推行多批次养蚕布局。该县面向全县蚕区推行三季六批次养蚕模式,即春、夏、秋三季各发种养蚕两批次。全年多批次养蚕布局取到了养蚕劳动力“削峰填谷”效果,有效化解了养蚕劳动力紧缺,特别有利于养蚕大户、有利于养蚕大户培育与发展、有利于适度规模养蚕,同时提高了蚕室、蚕具和桑叶的利用率。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