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图文]陕西洛南:种桑养蚕富农家
 

[图文]陕西洛南:种桑养蚕富农家

来源:商洛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3-08-28   |  阅读次数:390次


洛南蚕桑产业的龙头企业——剿丝厂生产车间


蚕农田百计给蚕喂桑叶


三要镇罗村桑园基地一角


养蚕户采摘桑叶

八月的洛南,田野里阔大的桑树叶子绿油油一片,三五成群的人们正忙着采摘桑叶;一幢幢亮丽的楼房错落有致,分散在田野间、公路旁;蚕舍里,一片“飒飒飒”之声,雪白的蚕宝宝欢快地吃着嫩肥的桑叶。到处都是一片忙碌、和谐、幸福的景象,置身其中,宛如走进了一幅春蚕图。几年来,洛南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有利机遇,着力打造“洛桑”品牌,采取“政府强力推动、龙头企业带动、示范户联动”等途径,建基地、强基础、抓大户、培龙头,蚕桑产业初具雏形。

发展桑蚕正当时

洛南县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地理位置全国独特,南北资源兼生相容,有陕西“小关中”之称。该县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内,年平均气温为13.2℃,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在760mm以上,年光照时间2000小时以上,无霜期210天左右,属暖温湿润性气候,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而栽培桑树的气候条件是:日平均气温在13℃以上的天数在90天以上,最好是5-9月的平均气温在13℃以上,5-9月的平均降雨在100-150mm以上。因此,洛南县独特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和桑叶养分的积累,可满足养蚕的基本要求。同时可以全年春、夏、秋三季都饲养春用多丝量家蚕品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蚕茧品质更加优良,茧色好,茧层率在25%以上,丝长在1300米以上,解舒率在75%以上,是许多丝厂看好的原料茧生产基地,发展蚕桑产业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据当地群众讲,洛南历来就有栽桑养蚕的习惯,解放前农民栽桑养蚕基本上属于自养自用,上世纪60-80年代在政府的号召下先后发展过三次,但因各种原因,栽桑规模、养蚕效益都不高,导致发展中止。2006年,重庆九州茧丝绸公司来到洛南考察,在综合分析地理气候优势、市场前景等基础上,县上把蚕桑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之一。

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却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具备发展蚕桑产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而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省区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传统的蚕桑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生产规模逐年下降,栽桑养蚕逐步失去优势。为了保持中国茧丝绸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商务部明确提出了“东桑西移”的战略部署,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采取按资助标准拨款的方式,支持“东桑西移”工程建设。洛南县也被列入国家优质蚕桑基地范围,2007年以来连续四年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建设项目,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种桑养蚕富农家

截至2012年底,洛南全县累计调良桑苗7136万株,保留面积5万亩,其中实际养蚕面积约3万亩,其余面积为退耕还林,缺乏管理,不养蚕。发展蚕桑产业累计投入资金2463万元,其中政府补贴资金2106.2万元,群众自筹356.8万元。

洛南县景村镇齐坡村2组村民田百计是该县最早开始养蚕的农民,也是最大的养蚕户。2007年之前,田百计是一名瓦工,平日主要是给工地上和附近村民帮忙盖房子,当时,工钱不高,再加上一年一大半时间没活干,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儿女也都出去打工了。2007年,也是当地政府开始推广养蚕的那一年,田百计用以150元/亩的价钱租了10亩地,开始种桑养蚕。就这样,老田与蚕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平日主要是老两口在家打理,儿女依然在外面挣钱。由于今年县上个每个村聘请了专业的技术员,因此,今年老田的蚕长得非常好。老田喂养了10张蚕,去年收入了4万多元,他自豪地说:“我老两口一年在家,比两个儿子在外面打工强得多,而且一年主要就是忙六个月,其他时间可以休息。”

家住三要镇罗村的王档怀是2008年开始养蚕的,她是一名50多岁的妇女,也是全村能干的人之一。她每个季节养两张半,一年可以养三季,也就是七张半,去年收入1.5万元。她和同组村民一共9户的蚕舍都在一块,平日可以互相帮忙。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准备下桑园采摘桑叶,于是记者和她一块儿来到了桑园。只见一望无际的桑树长得非常健壮,硕大的树叶绿油油一片,人走进去,完全被枝叶给淹没了,掰下一片枝叶,断口处,乳白色的汁水汩汩流出,她告诉记者,汁水越多,说明长得越好,蛋白质越多,蚕就是靠这些快速长大,吐茧拉丝。她指着远处的桑园告诉记者:“整个这一片差不多有一百亩,我们组上的12个养蚕户的桑园都在这里,一共养了20多张,一年可产蚕茧1000多公斤,可卖40多万。”下一步,王档怀准备再扩大四张。

采访的时候,该村的技术员李志刚也来到现场,只见他拿着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的记满了每家的养蚕张数,什么时间消毒的。他说,他们一共四五个技术员,全都是县上请来到各村指导技术的,每年要在村上呆上半年左右。由于这里的村民对他们的技术非常信任,很听他们的技术指导,因此今年的蚕长势非常好,估计一张蚕吐个六七十斤蚕茧没有问题。

该县蚕桑站站长雷项成这几天特别忙,每天都要到各村查看蚕桑生长情况。“目前该县养蚕农户由2006年的180户发展到6000余户,全县养蚕由2006年的600张发展到2012年的9120张,产茧由2006年的20吨发展到2012年的380吨,产值由2006年的32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340万元,养蚕人均年收入达到680元,年养蚕10张以上的达百余户。”他满脸兴奋地告诉记者。

蚕桑产业前景大

蚕丝及其制品是我国传统出口产品,占国际丝绸贸易总额的70%以上。蚕丝制品因其独特的纯天然属性,深受世人喜爱,被人们誉为“纤维皇后”。近几年来,蚕丝制品市场行情趋于稳定,价格稳中有升,市场需求呈现旺盛。从国内市场看,目前情况较为乐观,市场逐渐扩大,丝绸产品前景看好。从国际市场看,外贸出口虽未完全恢复,但随着国际经济的复苏,外贸出口也必然呈现恢复性回升态势,必定会拉动生丝出口增长。从长远发展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国际市场对丝绸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茧丝绸价格不断回升,蚕丝市场潜力无穷,利润空间不断加大,蚕桑产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谈到未来,雷项成说,下一步洛南县桑蚕产业要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继续大力实施“14211”示范工程,全县建设灵口蚕桑万亩镇1个,建设三要、高耀、景村、四皓蚕桑示范镇4个,也就是4个示范园区,建设高耀镇兴龙村,三要镇罗村、三要街村,寺坡镇中联村,古城镇马连滩村,景村镇齐坡村等20个千亩村,培育栽桑面积在10亩以上、年养蚕20张以上、收入3万元以上的养蚕大户100户,培育栽桑面积在5亩以上、年养蚕10张以上、收入1万元以上的养蚕示范户1000户。同时,在示范园区建设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栽植,高标准管理,从修剪、施肥、防虫到套种,到采叶,到养蚕,各个环节、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真正把桑蚕产业做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