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四川珙县实施 “三高蚕业”效果显著
 

四川珙县实施 “三高蚕业”效果显著

来源:宜宾市农业局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3-07-31   |  阅读次数:318次

 蚕业产业是珙县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因此,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力措施,全方位推进发展,倾力做强做大蚕业产业,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善于探索,勇于创新,坚持规模发展,科技增效的原则,全力推进“三高蚕业”示范。

一、面对现实 正确定位

珙县属川南蚕茧主产县之一,气温高,湿度大,对生产优质蚕茧需要精细的科技组装,加之蚕桑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外出务工偏多,养蚕劳力紧缺。因此,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积极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冷静面对新形势,努力克服制约因素,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结合珙县实际,锁定蚕业产业发展目标,抓住发展的良好机遇,以科技为支撑,发展为前提,开辟新的增收途径,这就是“单产高、质量高、效益高”的发展模式,简称“三高”蚕业。主要通过进村到社科技入户,解决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迫切要求,走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经营的路子,做强做大蚕桑产业为目标,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目的,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把“三高”蚕业为珙县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形成新的跨越,用二至三年时间,把珙县建成全国优质蚕茧基地。

二、先行探索、搞点示范

2012年正秋季,在孝儿镇龙窝村、底洞镇芭蕉村试点,两村选定206户,蚕农推广“三高蚕业”养殖示范,通过精心组织和技术指导,蚕农积极参与,206户养殖的618盒蚕种、平均单产达到40.5公斤,单产提高4.5公斤,优质蚕比例达到92%以上,比面上提高8个百分点;上车率96%以上,比面上提高6个百分点;每盒种收入比面上增加160多元,达到农户满意,政府满意、公司满意、丝绸客户满意,蚕农得到实惠,企业增效益。鉴于此,县委、县政府强调,智溢公司要把“三高蚕业”作为推手,定位全县实施科技兴蚕战略,扩大“三高蚕业”推广示范面。

三、完善体系、措施有利

(一)制定配套方案,落实资金政策,有序推进“三高蚕业”生产。

为了稳妥推进,确保成功,智溢公司成立以管理公司总经理为组长,分管副经理为副组长,县公司领导、站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结合养蚕硬件实施的需求,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对共育室和蚕桑千百万元村实行现代蚕业机械组装配套,包括补湿升温器、空调、桑叶切碎机、桑枝伐条机、机动喷雾器等现代农业机械,新建共育室补助200元/㎡,无偿提供所有设备;对养蚕农户如何节省劳力和有利于大蚕生长发育所需的优良环境,县公司对蚕农新建室外大蚕棚补助30元/㎡,配套自动化上簇补助150元/盒种,智溢公司毎年以900—1200万元的资金投入到“三高蚕业”工程。

(二)对共育员和蚕农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三高蚕业”互惠订单合同,并在“三高蚕业”示范区域推行预均收售蚕茧制度,即:蚕茧收购用经济利益刺激农户改善养蚕条件,多产优质茧,通过预约售茧缓解售茧的无秩行为。

(三)加强技术指导,公司员工包户驻村驻社,面对面指导生产,培训农户,2013年共计培训“三高蚕业”示范蚕农15500人次,把科技推广与生产发展相结合,强化“三高蚕业”的示范辐射作用,解决蚕农的担忧和顾虑。

四、效果明显 初见成效

(一)数质并举,群企双赢。

为了扎实推进“三高蚕业”生产,县委、县政府要求智溢公司要加大措施力度,扩大示范区域,因此,2013年把“三高蚕业”示范区域一步推向全县8个乡(镇),37个村,137个共育室,4575户蚕农参与。春蚕发种19370盒,生产鲜茧16425.7担,平均单产42.4公斤,比面上提高3.4公斤,增加蚕茧65858公斤,蚕农增加收入250.3万元;兑现合同奖励资金71.1万元;生产优质茧15932.9担,优质茧率达到96%,比去年示范提高4个百分点,比面上提高近20个百分点,优质茧奖励398.3万元,农户累计增收719.7万元。户平比面上农户增收1573元,盒种增收371.5元,蚕茧质量得到整体提高,受到国內外客商普遍欢迎。

(二)硬件设施改善,质量提高明显。

通过合同形式,把奖励条件、标准签订到户让农户自觉匹配养蚕所需的蚕座面积和室外大棚,新建和改建共育室42间,新修室外蚕房363间,25410平方米,改造完善自动化上簇2308套,促使今年春蚕的质量大大提高。上车率98.2%,面上的90%,提高8.2个百分点,多产优质茧48985公斤,茧丝长增长135米;茧层含水比面上下降了两个百分点以上;化蛹率提高三十个百分点;毛折降低20公斤。

实践证明 “三高蚕业”工程是珙县高效蚕业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只有把“三高蚕业”作为重点,服务蚕农,提高科技,增加收入,才能托起珙县蚕业的新跨越梦。为此,该县将花最大力气,用二至三年时间完成“三高蚕业”示范推广任务,到2015年,全县14个蚕桑镇(乡)、125个村、18000户蚕农全面达到“三高蚕业”的生产标准,盒种单产达到45—50公斤,盒种收入达到1800—2000元,亩桑园地蚕茧收入提高1000——1200元,达到6500—7000元,科技增加值提高30%以上,优质蚕茧率达到98%,即公斤茧粒数在550粒以下,茧丝长达到1250米以上,建成全国优质蚕茧基地县。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