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0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新华社、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四川日报等17家媒体24名记者走进世界级优质茧丝之乡——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进行了为期3天的大型采访活动。走乡村,进工厂,看基地,不少记者发出由衷感慨:“宁南茧丝,是养在深闺中的一朵奇葩!”
20年坚守荒山变绿洲
“风大沙满坡,年年灾情多;种田一片坡,收获一箩箩。”20年前,当地农民的一句顺口溜,是宁南真实写照。“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当地农民年均年收入只有360元,如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近8000元。”宁南县蚕业局局长李兴盛说,近年来,宁南通过大力发展茧桑产业,到处绿意盎然,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宁南地处金沙江流域,金沙江也是长江上游地区产沙量最多的河流,是国家长防工程建设重点县、国家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面临严酷的自然条件,宁南提出“农业提升、优势优先、绿树崛起”的发展方向,全面推广退耕还桑,打造金沙江流域、黑水河流域蚕桑产业经济带,建成华弹镇“十万亩桑园基地”、15万亩特色经济林地、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经过20余年建设,宁南县形成了以桑园种植为主,经济林为辅的综合性造林工程体系,森林覆盖率达23.3%。
2012年,宁南县桑园种植面积20万亩,养蚕24万张,实现产茧22万担,蚕农收入3.5亿元,“养蚕单产、人平产茧、蚕茧质量”三项指标全国第一。
“6215”中国种桑新模式
近年来,宁南在实践探索出了一套“6215”种植模式。所谓“6215”,即“6215宽窄行载桑模式”,具体标准为“宽行6尺,窄行2吃,株距1.5尺”的三角形错位栽植,宽行按季节可套种黄豆、花生等低竿经济作物。
据宁南县养蚕大户姜月华介绍,按照“6215桑园套种模式”栽植的优质桑园正式投产后,每亩桑园养蚕可达4张,售茧收入8000元左右。同时,桑园套种的其它经济作物,每亩可增收7000元左右,每亩经济效益达1.5万元以上,比单种粮食增收1.5倍以上。
据悉,“6215宽窄行载桑模式”在宁南25个乡镇全面推广,桑园面积达到20余万亩,有10.2万农业人口从事蚕桑生产,今年上半年该县蚕农养蚕收入达2.08亿元,全年有望突破4.5亿元。
深藏不露的“宁南现代化”
宁南县披砂镇农民姜月华站在自家现代化家庭农场前,看着正茁壮成长的夏蚕,喜上眉梢。
今年刚好29岁的姜月华,曾经在上海,广州做过服装销售等工作,得知家乡蚕桑产业大有希望的信息后,2010年,姜月华回到家乡投资32万元,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家庭农场。消毒、温控、喂蚕、摘茧等过程,全是智能化或半智能化操作,今年他可养160至180张蚕,除去成本年收入将达20余万元。
在宁南景星乡蚕茧收购站记者看到,农民售茧十分方便。递卡、过磅、抽检……不一会儿,室外的大屏幕上,便显示出重量、等级、金额等信息。宁南县茧丝绸园区管委会主任、南丝路集团公司董事长丁广涛介绍,这是一套高智能的收茧系统,速度快、信息准、较客观。该县有15个类似的收购站,平均每个收购站每年收购蚕茧100多万公斤。
走进宁南县蚕桑工业园,宁南县南丝路集团银鸿丝业有限公司20组缫丝机,正快速运转。丁广涛介绍,这台机组可年产生丝800余吨,产值3亿多元,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缫丝机组。为打造世界级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宁南规划了7.1平方公里特色产业园,浙江、重庆等地的企业慕名入驻,对桑叶、桑枝,茧丝、蚕蛹进行深加工,建起了蚕蛹深加工厂、5亿罐冬桑凉茶厂,桑枝综合开发项目、双宫及黄斑蚕茧综合开发项目等正在有序推进之中。
从栽桑到养蚕,从收茧到缫丝,再到服装、饮料等,宁南已形成一条完整的蚕桑现代化产业链。
全力打造世界优质茧丝基地
2012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到宁南调研,对宁南发展蚕桑产业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进一步发展壮大蚕桑产业作出了重要指示:“宁南的蚕桑是朝阳产业,要进一步做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要依托轻纺工业园,尽快完成技改项目,加速产业聚集,发挥规模效应,打造世界最优质的茧丝生产基地”。
“刘奇葆部长一席话,指明了宁南蚕桑产业发展方向,鼓舞了基层干部和蚕农信心。”宁南县委书记张硕说,该县通过各种渠道把刘奇葆部长的声音传递出去,在当地干群中引起强烈反响。
张硕介绍,该县将加速构建100亿级茧丝绸、100亿级矿冶、50亿级绿色特色农业、10亿级建材、10亿级能源“五大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00亿元,挺进全州经济总量“第一方阵”,进而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