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靠科技养蚕 农户年挣七八万
 

靠科技养蚕 农户年挣七八万

来源:重庆时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3-07-03   |  阅读次数:449次


   种桑养蚕,结茧抽丝,这项古老的技艺,中国人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然而,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传统技艺也可以爆发出新的生命力。地处武陵山深处的黔江,蚕桑业曾经因为技术含量低、不挣钱,被农户们放弃。然而,通过提升技术,延长产业链,6年时间,蚕桑摇身一变,成了农民致富增收的法宝。

   “种桑养蚕比打工还挣钱”,“过去哪里想得到哦,种桑树能赚这么多钱。”黔江区石会镇的桑农黄兴壮今年38岁,已经种了10年桑树,说起种桑养蚕这个古老行当的变化,他笑得合不拢嘴。

   黄兴壮说,过去他们村不少农家都要种些桑树,但肯定想象不到可以种到现在这种规模。当初,他也就种了2亩多桑树,根本不知道种桑树还有什么技术,一年到头只有几千元的收入。由于务农挣不到钱,只好到广东等地去打工。比起打工的收入,种桑树实在是看不到前途。“现在不一样了。”

   黄兴壮说,五六年前,他听说家乡丝绸产业大发展,好多人都靠种桑养蚕发了家,他也决定回来试试。回来后,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桑苗蚕种政府都有补贴,他大起胆子流转了10多亩土地,开始种桑养蚕。有了技术指导,有了政府扶持,黄兴壮的桑园很快就发展起来。如今,他的桑园已经扩大到50亩,种出来的桑叶一年供蚕食用能产出4000多斤的蚕茧,年纯利润能挣个七、八万块钱。

   黄兴壮的经历并不偶然,技术培训,是黔江蚕桑业重新崛起的关键。而为这些蚕农桑农提供技术培训的,则是黔江区大力引进的龙头企业重庆市双河丝绸有限公司。

   双河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松奎告诉我们,当初他来到黔江发展蚕桑,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让老百姓明白蚕桑也能赚钱。因此,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石会镇建起了一个200亩的桑园培训基地,既可以免费给桑农培训各种技术,又能够起到示范的效果。桑农在这不仅可以免费培训,还包吃包住包教会。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4000人在这里接受了培训。

   蚕茧增量连续六年全市第一

   伴随黄兴壮们从沿海回流到家乡种桑养蚕,黔江区的蚕桑业也迎来了巨变。2001年,黔江蚕桑业完全没有形成规模,全区只有少数农户种植了0.25万亩的桑树,蚕茧的产量仅位于全市各区县的倒数第三位。

   2006年,黔江区政府确定将蚕桑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并从浙江桐乡市招商引进双河丝绸公司,短短6年间,黔江的蚕桑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区桑园达到10万亩,覆盖22个街道镇乡、135个村、社区、3.5万农户;蚕茧产量由1587担增加到2011年的60132担,蚕茧增量连续六年全市第一,由2001年的全市二十八位上升到2011年的全市第一位;蚕农收入由100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9500万元,增长了90多倍。

   2012年,全区实现产茧7.2万担,蚕农收入达到1.16亿元;公司实现生产白厂丝832吨、床上用品蚕丝被6000床,实现产值2.63亿元,利税1280万元。

   将打造西部最大的优质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

   除了种桑养蚕,蚕桑业的产业链也在黔江不断拓展、延伸。陈松奎告诉我们,过去,他们是收购蚕茧、抽丝,但生产丝绸、制作成衣,往往要运到江浙、广东等地完成。前年,黔江明确了延长丝绸产业链,打造“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的目标,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许多下游配套厂商正在迁来黔江,服装等丝绸制成品将在黔江完成生产。

   黔江区农委表示,到“十二五”末,黔江茧丝绸产业将实现总投资25亿元,达到年产4A级以上白厂丝1000吨、高档丝织绸缎1000万米、真丝服装400万件、真丝针织服装100万套、蚕丝被50万床,年加工提取蚕蛹油300吨;实现年产值5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实现利税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带动3.5万农户增收致富,把黔江建成全国知名、西部地区最大的优质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