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西部绸都” 需要响当当的国际品牌
 

“西部绸都” 需要响当当的国际品牌

来源:华西都市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3-07-01   |  阅读次数:413次

  “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自古以来,丝绸就是南充的支柱产业。5000多年的蚕业历史、中国西南地区唯一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称号的城市……这使得丝绸业,成为这座城市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

   21世纪,“绸都”的丝绸产业何去何从?这其实是一个堪称宏大而且见仁见智的问题,为此,记者专设了一次特别的“同题问答”,解题者,一位是南充丝绸商会会长张国洪,另一位则是四川绮香纱丝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邓东。

   绸都南充
 
   南充丝绸产业积淀很深,回顾历史,南充丝绸不时出精品、创辉煌,世界最大缫丝厂、百年丝绸企业、果州红凌、顺庆大绸等声名远扬。这些积淀,成了南充享誉全国的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奠定了南充的绸都地位。

   机遇 东桑西移25亿元投向南充丝绸界

   记者:在您眼中,“绸都”的机遇何在?张国洪:南充丝绸业近年来最大的利好,就是中丝集团今年向南充丝绸界投资25亿元。那是个框架协议,面面俱到,对整个南充丝绸界来说,震动极大,也是全国瞩目的一件大事。应该说,丝绸在南充是一桩经久不衰的事业,这么多年来,由盛转衰,又由低谷走向兴旺。我个人认为,这和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东桑西移”是国家丝绸业的政策,加上如今25亿资金入川,集中到南充这个点上,我们本地丝绸业势必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一句话,南充丝绸,大有可为!

   邓东:总的来说,大企业入川是好事,也是机会。不过,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如果我们南充本地丝绸企业没有“定价权”,又像很多行业一样,只为大企业“粗加工”、“贴牌”,最终不利于本地企业的发展。如果只是来修一个工业园,没有从“根儿”做起,最终也不利于南充丝绸产业的发展。南充丝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夯实丝绸产业的底部。99万亩桑园,100万-200万个就业机会,如何真正做到让桑农、蚕农增收,让后端的丝绸企业赚钱,利用产业形成城乡共荣、农民和企业利益捆绑,良性互动?这是整个南充丝绸行业应该考虑的,也是丝绸企业的社会责任。

   趋势 要做高端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记者:业界有一种呼吁:中国丝绸最缺少高端产品。但另一种说法是,自古以来丝绸是达官贵人的专用品,如今以中低端产品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是一种发展趋势。对此您怎么看?

   张国洪:长久以来,南充丝绸主要是原料出口,生产半成品,事实上一直在低档和中档之间徘徊,这是不争的事实。站在业界的角度上,我觉得南充丝绸确实要做高端,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从目前来看,我们先要把中端产品做好、把基础打牢。近年来有一个可喜的改变,那就是不少高端品牌都在向南充倾斜,把南充作为一个战略要点。一套床上丝绸用品,如果能卖到10万元以上,并且能被消费者接受,按我的理解,那就是成功的高端产品。在丝绸界,这样的产品也不是没有先例,比如英国威廉王子大婚,床上用品就是昂贵的丝绸高端产品。总体来说,南充丝绸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保真,从品质来讲,绝对没有假货,这在全国是有口皆碑的。开发高端产品方面,据我了解,南充一直在努力,比如印染技术方面、防皱技术方面,我已经在科研所公告上看到了一些相关资料,相信随着资金的介入,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邓东:我到过很多国家,在国际上,说起中国的烟、酒、陶瓷,很多国际友人都叫得出中国的一些知名品牌。而中国丝绸已有几千年历史,为什么却没有响当当的国际品牌?这不仅是南充丝绸企业应该考虑的,也是中国丝绸企业应该规划的。我们企业多而小,做不出大品牌。(笑)个人来讲,我争取早日把“绮香纱”做成知名的国际品牌。

   发展 真正抱团要有大产业大整合思维

   记者:南充丝绸界的一种共识是,本土丝绸企业需要抱团突围,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对此,您有何看法?

   张国洪:大家都有这样的要求,大家同时又各有各的“小九九”……这其实就是南充丝绸业的现状。要抱团突围,我个人的观点是非常艰难。因为在一条利益链上,必须要达成取舍,才能真正抱团。我觉得光靠商会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政府的介入。因为说实话,南充丝绸企业很多,而企业的素质就像人一样,形形色色,参差不齐,要捏成一个拳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条路非走不可。

   邓东:大家确实该坐到一起,从行业的战略高度来谋划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老总只盯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产品没有差异竞争,市场无序竞争,大家都想往自己企业里多“刨”一点儿,行业没有良性发展,企业又怎么做大呢?发展丝绸产业,企业要抱团取暖,更要有大产业、大整合的思维,要跳出丝绸做丝绸。种种迹象表明,南充丝绸产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型机遇期,把握好这个机遇,为这个时代打造好丝绸梦、南充梦,南充丝绸产业需要用大产业的眼光做大整合。

   语录摘选

   “南充丝绸企业很多,要捏成一个拳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条路非走不可。”
——张国洪

   “‘绸都’南充是抱着金饭碗在讨口——我们没有自己的定价权,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邓东·行业观点“绸都”不能抱着金饭碗讨口

   在“同题问答”过程中,四川绮香纱丝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邓东的另一个观点非常有趣,那就是作为“绸都”的南充,不能抱着金饭碗讨口。

   什么是金饭碗?邓东认为,南充目前有99万亩桑园,每亩桑园至少一名桑农,包括后端的茧、丝、绸多个环节,整个产业链上至少有100万-200万个就业机会,“南充总人口才700多万,你看,丝绸是不是南充的‘金饭碗’”?

   那么,缘何“讨口”?邓东表示:“目前南充丝绸业的发展只能说有一定规模,但远远不够。说白了,‘绸都’南充是抱着‘金饭碗’在讨口——我们没有自己的‘定价权’,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很多企业是给大企业提供粗加工、贴牌,大部分利润被别人赚走了。而我们曾经无限辉煌的‘丝一厂’、‘丝二厂’已成过眼烟云,淡出历史。”

   关于南充丝绸业的集群发展,邓东补充说,“这应该上升到政府的战略决策高度。这是一个城乡共荣的行业,也是一个生态绿色的行业。除了丝绸,南充本土还有什么产品能走向全国、走向全球?已经有了这么好的基础,我相信南充丝绸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背景介绍

   绮香纱:打造中国完美丝绸产业链

   2009年3月18日,“绮香纱”在南充市西充县橡胶坝工业园区破土动工,落地后,迅速完成桑茧生产收购的整合,将西充全县46个乡镇茧站纳入麾下,完成了战略布局的第一步。2008年全县蚕茧收购价每公斤只有七八元,第二年,“绮香纱”与政府签订的保底收购价协议,普通簇为每公斤15元,方格簇还要高3元。

   “绮香纱”有着丝绸一样的华丽和柔软,承载着一个“丝绸航母”的梦想。收茧、缫丝、织绸,“绮香纱”将打造中国最系统最完整的丝绸产业链,振兴南充丝绸产业,支撑中国绸都品牌。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