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现代蚕桑产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陕西省石泉县蚕桑产业发展经验和启示)
 

现代蚕桑产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陕西省石泉县蚕桑产业发展经验和启示)

来源: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  |   作者:张正毅   |  发布日期: 2013-06-26   |  阅读次数:535次

编者按:蚕桑丝绸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这项主要靠传统手工操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劳动成本上升、劳动强度较大、比较效益较低、市场波动频繁等诸多问题。蚕桑产业究竞还能不能发展?现代蚕桑产业究竟该如何发展?成为困绕广大农民群众和很多地方政府的重大问题。陕西省石泉县蚕桑产业发展历史悠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历届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政策的持续支持下,蚕桑产业发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严冬,又步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始终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成为西北地区蚕桑科技水平最强、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县,在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蚕桑产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十一五”伊始,陕西省石泉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陕南绿色产业突破发展”和“安康实施蚕桑产业率先突破发展”的历史契机,确立了“一县一业,蚕桑产业突破发展”战略,把传统优势蚕桑产业放在了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地位,明确了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目标,2006年以来,紧紧围绕“建蚕桑大县、创西北第一”宏伟蓝图,举全县之力实施蚕桑产业突破发展。“十一五”末,石泉在安康市率先实现了养蚕发种、蚕茧产量、厂丝产量、蚕业收入“四个翻一番”的目标,全县养蚕发种突破11万张,产茧3560吨,丝绸加工产值4.1亿元,翻了三番,石泉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蚕桑第一大县,石泉人民再次创造了石泉蚕桑产业的辉煌历史。2012年,全县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2.67亿元,丝绸加工产值7亿元,蚕桑产业总产值达到9.67亿元,蚕桑产业成为石泉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稳步发展、工业迅速扩张、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并开辟了一条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蚕桑产业之路,实践证明,蚕桑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蚕桑产业的必由之路。
   一、破解产业瓶颈,转变发展方式
   石泉在深入实施蚕桑产业突破发展战略过程中,出现了制约蚕桑基地大发展的两大瓶颈,一是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突出表现为农村青壮劳动力90%以上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放弃农业、离开土地,直接导致农村养蚕劳力匮乏和养蚕劳动力结构老龄化,农村劳动力紧缺成为制约劳动密集型蚕桑产业大发展的重大首要问题。二是兴桑养蚕比较效益下降,主要表现为其生产资料价格猛涨,其它社会商品价格持续攀升;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村经济转变加快,农村经济增长多元化,特别是劳务经济异军突起,相当数量的农户放弃了养蚕,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面对两大制约瓶颈,于2008年初,时任县委书记邹顺生提出了蚕桑产业发展思路的“四个转变”,即:由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蚕桑产业转变、由整县推进向分区指导转变、由千家万户养蚕向强村大户转变、由规模发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多次深入蚕区调研,寻求破解制约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瓶颈的路径,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转变蚕桑发展方式实施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意见》。
  按照“意见”精神,及“大学专家+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农户”发展蚕桑产业的模式,石泉县蚕桑发展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共同合作联合攻关,致力于蚕桑丝绸业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围绕高效桑园培育技术、省力化养蚕技术和蚕桑机械应用等方方面面,以提高蚕桑产业的“四率”( 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和产品商品率)为切入点,着力蚕桑科技创新,集成创新了符合本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和符合蚕桑适度规模经营需求及符合秦巴山区农村蚕桑产业发展方向的省力节本蚕桑技术体系的基本框架,即:高效桑园建设三要素(品种、密度、树形)、管理四要点(机械作业、配方施肥、复合经营、化学除草)和省力化养蚕五项技术(多批次养蚕、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育或地面育、熟蚕自动上簇、机械消毒),为破解蚕桑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促进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转变发展,提高农村养蚕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和质量水平,提供了成功的强有力地技术支撑。
  二、强化科技创新,挖掘内部增效潜力
  本着围绕“省力节本、提质增效、综合利用”蚕桑科技创新的原则,石泉县蚕桑科技工作者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石泉蚕桑基地专家一道,着力改善农村养蚕技术体系的技术衔接方式,把简易式或标准化养蚕室修建在优质桑园地边,蚕室内搭建简易式蚕台,应用小蚕梯次分户共育、大蚕批次蚕台育等系列技术,减小了一次养蚕生产规模,增加了全年养蚕生产次数,降低了养蚕作业劳动强度的阈值;应用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推进了方格蔟普及应用,蚕茧生产质量大幅提高;再配合应用蚕桑机械辅助翻锄、伐条、采运、消毒和切桑作业等技术,改善了生产手段,从而增加了农村养蚕户全年养蚕生产规模。该技术使单位养蚕劳动力在原养大蚕1.5张/季次,4–5张/年的基础上,达到养大蚕3张/季次,10–12张/年的生产效能;单位养蚕户在原养蚕8–10张/户年基础上,达到养蚕20–30张/户年的生产效能;全年蚕桑生产经济收入达到7000–8000元/人年的水平,基本满足了农村中老年劳动力不再外出务工,返留家乡,长期从事养蚕生产的劳动力结构引导改善目标。通过简化养蚕技术中的作业操作,采用农村中老年劳动力所能承受的劳动强度为合理指标,创新利用简易式蚕台技术、简易式养蚕室建设技术、自动上蔟技术、高产桑园建设技术、蚕桑机械辅助作业技术之间的相互衔接关联,融合协同,形成系统结构合理,技术衔接简约,作业劳动强度较低,易于中老年劳动力使用的新技术体系,研究发明了农村养蚕作业劳动强度“削峰填谷”平衡布局生产模式,据此集成了专为年养蚕生产规模在20张/年以上、易于中老年养蚕劳动力为主的养蚕户使用、能有效降低养蚕作业劳动强度、提升养蚕劳动力生产作业效率、提高农村养蚕户集约化经济收益、提高蚕茧生产质量的全套农村养蚕新技术,命名为“简易式集约化养蚕技术体系”。该技术突破了养蚕生产关键环节受劳动力因素制约、传统养蚕技术无法完成的作业障碍,实现了农村养蚕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的提升,“简易式集约化养蚕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项目于 2011年3月获安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于2012年2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三等奖,在国内同类养蚕新技术研究中独具特色,得到国内多位蚕桑首席专家的一致认同。
  与此同时,围绕蚕桑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桑枝袋料栽培食用菌、桑园套种地面洋芋和桑园养鸡为主要内容的桑园复合经营之路,实现了蚕桑生产综合经济效益翻一番,呈现农民蚕茧收入、蚕桑资源开发收入同步增长的良好势态,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蚕桑科技工作者在生产实践中,不懈探索、完善、创新省力节本蚕桑技术体系,于2013年4月,具有石泉特色的《现代省力节本综合养蚕技术》问世,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彰显着科技对产业发展的第一支撑作用。
  三、加速技术应用,推动产业升级换代
  2008年以来,石泉县以蚕桑强村为中心、以养蚕大户为重点,坚持示范、推广、应用简易式集约化养蚕技术体系。新建标准桑园5万余亩,改造低产桑园2万余亩,实现了桑园更新和桑品种换代。建设养蚕室3042间,共计17.6万平方米,搭建固定蚕台35.2万平方米,养蚕环境和养蚕设施优化,大蚕省力化蚕台育到达40%,养蚕大户基本实现大蚕省力化饲养,小蚕共育率逐年提高。推广方格簇390万片,方格簇等优良簇具应用率到达95%以上,上茧率提高12%,蚕茧质量全面提升。推广蚕桑机械5219台、件,生产手段大大改变,养蚕大户兴桑养蚕高耗劳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在创新技术的支撑下,生产要素向养蚕大户聚集,全县培育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3000户,占养蚕农户20%,年养蚕、产茧量占全县总量近50%,养蚕大户成为蚕茧基地的“生产主体”和“甲级队”。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化推进,全县桑枝袋料栽培食用菌由2005年的70万袋发展到2012年2200万袋,年产值由350万元增长到12100万元以上,“富硒牌”桑枝食用菌成为石泉蚕桑产业“四大”主导产品之一;每年以地膜洋芋为主的桑园套种保持在2万亩以上;桑园养鸡逐年快速扩张,以上三项合计年产值已远远超过养蚕产茧收入.
  随着传统蚕桑产业的现代改造,蚕桑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蚕桑基地稳步发展壮大,推动了丝绸工业的迅速崛起,全县茧丝绸及其副产品开发企业由2005年的4个发展到现在的12个,石泉丝绸工业集群和古堰丝绸工业园区构架形成,丝绸工业成为“工业强县”的主力军。2012年在蚕桑产业发展形势极不稳定和极其复杂的背景下,全县养蚕8.12万张,仍居西北五省第一。石泉蚕桑产业正向着“桑园培育规范化、小蚕饲养共育化、大蚕饲养省力化、蚕病防控标准化、丝绸工业集群化、产品开发系列化、生产经营节约集约化、单位效益最大化和蚕业发展一体化”的方向全面升级换代。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