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元阳蚕桑正“破茧”
来源:红河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3-05-31
| 阅读次数:435次
翠绿的桑叶漫山遍野,将座座青山装点得更加葱绿。白白胖胖的蚕儿在温度适宜的房间里轻轻地啃食着主人采来的桑叶,迅速地长成蛹,吐出丝……在云南元阳,这样的景象如今已经越来越多。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壮大蚕桑产业,助推农民增收致富。这是近年来元阳县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
据了解,目前,该县桑园面积已达5146亩,其中2012年-2013年发展面积4219亩。而且分布区域广泛,现在,该县大坪乡、逢春岭乡、小新街乡、上新城乡、嘎娘乡、新街镇、沙拉托乡7个乡的25个村委会66个自然村都开始种植桑树,而蚕农也已经发展到了465户。去年,全县蚕茧产量达9200公斤,实现产值33.12万元。
“以前我们也就是种种玉米什么的,每亩地的收益很小,现在发展蚕桑,收益比以前好,而且山也可以常绿,我们很乐意呢。”在沙拉托乡黄新寨村,种植户们讲起蚕桑业来,一脸笑意。
蚕丝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无污染无刺激,素有“人体第二肌肤”之称。蚕丝具有独特的光泽、优良的染色性、良好的弹性、韧性、保暖性、保湿性等,被誉为“纤维皇后”。丝绸服饰冬暖夏凉,穿着舒适、美观、高雅,其舒适性和保健功能,是其它纤维及其加工品无可替代、无可比拟的。我国21世纪的蚕桑产业将是传承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产业;是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民生产业;是美化生活提高品质多元辐射的朝阳产业。因此,蚕桑产业的发展依然前景广阔。
元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山区面积占大多数,发展蚕桑不仅可以将山绿化得更好,还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于是,县里决定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据悉,根据县委、县政府发展蚕桑产业实施方案的要求,县委、县政府无偿发放桑苗461万余株,化肥210吨,农膜21吨。截至2013年4月累计投入发展蚕桑产业资金430万元。为推广蚕桑产业,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将蚕桑产业发展成为元阳县人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为顺利推进蚕桑产业的发展,元阳县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服务网络,为顺利推进全县蚕桑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还进行资金补助,帮助农民发展蚕桑业。在2014年以前发展蚕桑产业的由政府整合农口资金进行补助:由县人民政府无偿提供桑树种苗给农户;在逢春岭、小新街、沙拉托3个乡各建设40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每亩补助100元;对新种植农户每发展一亩桑园面积给予补助300元或第一年补助200元,第三年保留的给予补助100元;对连片种植10亩以上的农户给予补助蚕室建设款7000元,建小水窖的每口补助2000元;各个乡镇完成新植桑园面积的每亩给予补助技术推广费10元;对发展蚕桑产业的农户每亩可优先安排1000元扶贫贷款;销售蚕茧每批在100公斤以上的,每超过1公斤,每公斤给予补助5元。
同时,科学试点,累积经验。2009年12月,该县开始组织专家深入沙拉托乡实地考察,2010年5月建立示范基地36亩,涉及农户11户,并于8月中旬成功试养了第一批蚕,亩产值达300余元,实现了当年栽桑当年养蚕见效的目标。在示范基地及示范户的带动影响下,2010年年底至2011年初沙拉托乡发展新栽桑园300亩,在持续干旱的影响下,全年共饲养186张蚕种,产鲜茧7.1吨,产值22.6万元;2012年沙拉托乡共饲养3批蚕种,共产蚕茧8.7吨,为农户实现经济创收30.5万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蚕桑业的发展中,该县通过引进龙头企业云南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项目技术支撑,在沙拉托乡先行先试,稳步推进蚕桑产业发展。通过采取政策激励、资金倾斜和以奖代补等措施,建成了沙拉托乡黄新寨等4个蚕桑强村和树立科技示范户7户。组建蚕桑产业专业协会,建立起了“公司+基地+科技+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沙拉托乡桑树种植面积累计达1132亩。建立了有2.2亩规模的规范桑树育苗基地。沙拉托乡蚕桑产业布局得到优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蚕桑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扶贫效益,成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