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四川珙县蚕桑综合利用“状元”的三大法宝
 

四川珙县蚕桑综合利用“状元”的三大法宝

来源:四川蚕业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3-05-29   |  阅读次数:453次


蚕农一年养蚕综合收入达100余万元,这不是神话;四川珙县沐滩乡“养蚕状元”熊兴信,家庭人口5人,主要劳动力4人,前几年靠种庄稼,搞养殖,包茶地,都没有获得成功,劳累一年,人均纯收入还不到4000元。近年来,熊兴信通过养蚕、小蚕共育、发展桑枝食用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13年可望实现年产值逾100万元,成为全县名符其实的“养蚕状元”。熊兴信成功的经验,有三大“法宝”:

第一法宝是规模生产。在发展蚕桑过程中,熊兴信认识到,小打小闹,做“代手”活,养蚕是得不到成功的;要成功,必须靠规模化、专业化养殖。于是熊兴信将自有11亩土地全部种上桑树,还租地栽桑50亩,承包外出务工人员桑园100亩,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全年具备养蚕200张的规模,单产达40公斤,产值近25万元,成为全县养蚕专项收入最多的农户。

第二法宝是科技兴蚕。依靠科技是关键。只有相信科技、依靠科技,运用科技,才能真正实现养蚕增收。几年前,熊兴信的养蚕技术落后,单产只有20多公斤,没有什么效益可言,通过推广小蚕共育、室外蚕棚、省力化蚕台、纸板方格簇、消毒防病等技术,三四年时间他的养蚕单产增加到40公斤,优质茧比例占80%以上,收入增加三倍。特别是他率先建起标准化小蚕共育室,一年可共育小蚕1200张,除满足自己需要外,每年还有10万元的小蚕共育收入,让他更是体会到科技给他带来的好处和甜头。

第三法宝是综合开发。过去的蚕桑生产就是单一的栽桑养蚕,亩桑园地收入不过3000元,单位效益较低。近年来,熊兴信利用桑园地和桑枝条种植竹荪20亩,产值达到30万元;种植大球盖菌5亩,收入5万元,平菇、香菇装袋50500袋,产值达到40万元。他还利用桑园套种黑花生、黑玉米、黑红苕等黑五类产品20亩,增加产值5万元。

依靠这三大“法宝”,熊兴信2013年可实现蚕桑综合总产值达到100余万元,纯收益可达55万元以上。

熊兴信在自己获得成功后,积极带动和支持附近群众发展蚕桑产业,全村发展一步成园桑园1200多亩,发展平菇、大球盖菌等10万袋,发展竹荪30余亩,该村全年蚕桑综合产值达350万元,成为全县表彰的蚕茧产业先进村。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