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四川南充:抓住机遇 建好绸都 努力将南充打造成四川丝绸出口基地
 

四川南充:抓住机遇 建好绸都 努力将南充打造成四川丝绸出口基地

来源:四川省南充市茧丝绸协调办公室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3-05-31   |  阅读次数:747次


茧丝绸是典型的外向型产业,也是我市出口创汇的传统主要产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鼎盛时期,我市丝绸行业出口创汇达500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80%,其丝、绸出口分别占全省丝、绸出口份额的50%和80%,丝绸成为我市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全行业在经历90年代中后期市场低迷及体制改革的阵痛以后,企业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招商引资和调整产业结构,生产经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2012年全市丝纺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6亿元,创近十年新高。随着丝绸消费领域的不断扩大,世界丝绸市场需求呈逐年增长态势,丝绸产业正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去年,省商务厅提出将南充打造成全省重要丝绸出口基地的规划,这不仅是对我市丝绸产业发展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我市丝绸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茧丝绸产业发展,特别是市委、市政府领导要求把南充建成“丝绸之乡,服装之城”,让“千年绸都南充城”名扬天下。茧丝绸作为我市的骨干产业之一,努力实现上述目标,不仅可以促进我市出口创汇迈上新台阶,是建设好“中国绸都”和丰富“绸都”内涵的需要,同时也是推进我市丝绸大市向丝绸强市转变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市具有的比较优势

我市是全国七大中国绸都城市之一,是全省重要的茧丝绸生产基地,充分认识和发挥我市丝绸产业的比较优势,对打造丝绸出口基地有着积极地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当前,我市丝绸产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具有较好区位优势。南充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公里,人口756万,是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和川东北商贸、文化中心及交通枢纽,南充已建成大城市,与成都、重庆形成准三角经济圈,对成、渝经济互补作用明显,区位优势突出。

二是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南充是全国重要的茧丝绸生产地之一,产业集群度居全省第一。全市现有蚕种场13家(其中省属3家),年制种能力100万张;蚕茧收购站344个;有规模以上丝绸企业45户,丝绸企业从业人员2万多人;缫丝能力6.256万绪(其中自动缫4万绪);丝织机3000余台,工业平缝机1000余台,针织机300余台;可年产桑蚕丝3000吨,绢细丝700吨,丝织品4000万米,服装500万件(套),炼印染7600万米。具有六合、美亚、依格尔、爱肤尔、D4梅花等知名品牌和完整的丝绸生产加工体系。同时,市内有专门从事本行业科研、教学的四川省蚕桑研究所和省属重点蚕丝学校(服装艺术学校),有国家、省、市茧丝绸研发中心10个,配套体系完善,产业基础巩固。

三是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南充地处嘉陵江流域中部,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宜栽桑养蚕。全市现有桑园面积99余万亩,一年发蚕种60万张,桑树13.2亿珠,良桑率70%;广大农村地区具有良好的栽桑养蚕传统,年产鲜茧1800万公斤,农民茧款收入2.19亿元,蚕桑资源丰富。

四是具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年剩余劳动力200万人。茧丝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南充作为欠发达地区,又是全省第二人口大市,大量的城镇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寻求就业门路,劳动力成本较低,平均用工工资为800元/月左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

二、我市丝绸生产和出口现状

2012年我市规模以上丝绸企业45家,产生丝2200吨,丝织品3800万米,丝绸出口创汇5225万美元,同比增长26.7%,规模以上丝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31.8%,实现利润6.6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税金1.16亿元,同比增长26.1%。今年1—4月丝纺产业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增长19.5%、21.4%、49.2%,出口创汇3096万美元。近年来我市丝绸出口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出口金额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市丝绸出口创汇一直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十一五”期间,我市丝绸产品出口累计达4.8亿美元,年均递增18%,2012年我市丝绸企业出口总额达5000多万美元,预计今年将实现出口5800万美元。

二是出口企业不断增多。目前我市丝绸出口企业已达130家,同2000年相比,增加了62家,长叶、顺城等一批新加盟的丝绸贸易型企业,促进了我市丝绸产品的出口创汇,壮大了丝绸出口队伍。

三是出口市场较为广泛。我市丝绸产品出口既有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又有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生丝和绸缎出口主要集中在印度市场,精深加工产品主要销往发达国家,市场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四是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从过去的以生丝、绸缎相对单一的出口品种为主,现已逐步发展成为以服装、面料、床上用品、领带、丝毯等多个品种并存的局面,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

五是出口创汇潜力较大。我市每年约有55%的丝绸产品通过间接出口,销售值达5000多万美元,但出口创汇还不到其中的二分之一,尚有较大的创汇潜力有待开发和利用。

三、丝绸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丝绸出口创汇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农、工、贸等各个环节。我市是丝绸生产大市,但还不是丝绸出口强市,当前影响我市丝绸行业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一)外贸龙头企业不强。龙头企业是外贸出口的支撑。据全省丝绸出口海关统计,全省进出口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四川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四川绿神丝绸有限公司、成都天龙发展有限公司。出口最大的企业上亿美元,三家出口之和占全省总量的80%。这些龙头企业依托庞大的组织体系,雄厚的资金实力,稳定的销售渠道,以及充分整合基地县的茧丝绸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出口竞争力。过去我市的美亚丝绸股份公司也具备这样的实力,出口创汇曾经占到全省丝绸行业的70%,而我市目前出口最大的企业顺成、长叶2012年出口仅为2000多万美元,差距之大可见一般。

(二)茧丝产量下滑。受多种因素影响,进入2000年以来,我市蚕茧产量出现了圈套幅度的滑坡,2012年我市鲜茧收购量仅为1993年收购量的35%,1998年的55%,蚕茧产量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省第一位跌至目前的第3位。根据全省蚕茧统计表排名,我市蚕茧综合指标排名已居全省后10名之内,特别是近两年来因多头收购主体的出现,蚕茧抢购之风甚行,许多地方收购的毛脚茧率达90%以上,对蚕茧质量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蚕茧产量质量的下滑已严重影响到生丝的直接出口,1993年我市出口生丝2100吨,去年全市出口仅876.9吨,仅为1993年的41.8%。目前我市生产所需的蚕茧70%需要从外地购进,质次价高的原料不仅影响了我市丝绸产品的数量质量,同时也严重削弱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三)出口产品结构不平衡。目前我省丝绸出口的主要产品还是集中在生丝、绸缎这些传统大类上,2004年这两类品种出口占全省丝绸出口总量的71.6%。目前我市丝绸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服装、床上用品和丝毯等类别上,尽管我市是全省生丝、绸缎的生产大户,但出口创汇所占的却较小,成为出口创汇的“软肋”,这也是导致我市在全省创汇比例不高的直接原因。在丝绸的传统产品上,我市的优势已不明显,甚至在某些方面已处于劣势,凉山州的蚕茧、内江松林丝厂的双宫丝、乐至红旗丝厂的白厂丝等产品都已在省内树起了较好的品牌形象,走在了我市的前面。

(四)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近十年来,我市丝绸行业技术进步几乎没有大的发展,主要生产设备仍处于80年代中后期水平,代表当今技术水准的无梭织机、印染后整理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全市仅有无梭枳机200多台,仅占全市织机总数的4%,其无梭与有梭枳机数量之比大大落后于江浙等发达省份水平。受技术装备落后的影响,我市的丝绸产品基本为常规品种,产品缺乏特色和品牌,附加值不高,同时也制约了新产品的开发和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五)流动资金匮乏。受丝绸企业破产改制和银行信贷政策变化的影响,我市丝绸行业目前很难从金融机构借贷到资金。资金的匮乏,使许多企业生产经营形式只能以来料加工为主,无法开展自主经营和自营出口业务。据调查,如果能解决流动资金问题,我市每年还可增加2000万美元以上的出口创汇。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市丝绸行业出口创汇的瓶颈。

(六)思想认识不统一。我市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出口退税对地方经济不利的思想,对当地出口创汇重视不够,支持不力。因地方政府未能积极争取与协调,我市每年出口数百万美元的丝绸创汇无法体现出来,造成出口资金的流失。

四、打造出口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我市“中国绸都”的品牌效应和丝绸工业在全省具有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增强辐射功能,吸引发展要素。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倾斜,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发挥贸易流通在茧丝绸贸工农互不侵犯条约化经营中的龙头作用,重点培育出口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丝绸贸易公司与我市丝绸企业联姻,大力整合茧丝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丝绸产业集群度,延伸产业链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合作的优化布局。加大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力度,挖掘出口增长潜力,转变效益增长方式,推进我市由丝绸大市向丝绸强市转变,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显著提高我市茧丝绸产业的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发展目标

围绕建好中国绸都,打造“两基地,一中心”的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优质桑树面积100万亩以上,其中成片桑园面积50万亩以上,蚕茧60万担,丝产量5000吨,丝织品8000万米,丝绸服装及服饰品5000万件(套),实现丝纺服装销售收入500亿元,增加值148亿元,年均增长30%,丝纺服装出口达到3亿元。培育出口创汇超2000万美元4户企业,上1000万美元5户企业,上500万美元10户企业。

五、具体举措

(一)统一认识,抓住机遇促发展

茧丝绸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市唯一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产业,把我市打造成全国丝绸出口基地,扩大出口创汇能力,是加快我市地方经济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各重点丝绸企业,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服从大局,把加快丝绸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增强发展信心,形成发展合力。要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把握绿色消费兴起出现的产业市场机遇,国家“东桑西移”、“东丝西移”和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政策机遇,以及我市地处“成渝经济圈”给予的发展机遇,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认真研究对策,强化工作举措,真抓实干,卧薪尝胆,努力把我市丝绸产业发展和出品创汇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二)夯实基础,整合资源强基地

巩固和发展蚕桑生产是确保整个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蚕桑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产业化。一是抓好蚕桑基地县(市、区)和基地乡(镇)、村建设,努力提高蚕桑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科学化水平。全市要重点抓好南部、阆中、西充、嘉陵、蓬安、仪陇6个省级蚕桑基地县(市、区)建设和60个年产茧25万公斤以上蚕桑基地乡(镇)的建设,形成以国道212线为中心的蚕桑产业带。重点基地县(市、区)要把蚕桑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考核,严格奖惩。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方格簇、大蚕省力化饲养等实用新技术在蚕业上的广泛应用,促进科技养蚕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努力发展生态蚕桑业,推动蚕桑业走向循环经济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促进蚕桑资源的整合和茧丝绸协调发展。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培育蚕桑发展主体,使蚕桑主体成为推动蚕业产业化的主要力量,在深化和完善蚕茧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借鉴推广南部绿神公司实施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及南部先锋蚕业合作社的成功模式和经验,鼓励、支持本市丝绸企业和外地企业在我市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积极推行“公司(业主)+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链,通过对蚕桑的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和定向收购,建立起以利益为纽带的经济共同体,实现企业(业主)与蚕农的“双赢”,形成互动发展。

(三)扶优扶强,培育龙头寻支撑

积极培育一批外贸龙头和骨干企业是建好丝绸出口基地的关键。要重点抓六合(金嘉)、依格尔、顺成、长叶四户外贸出口龙头企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出口丝绸骨干企业。在资金方面,对龙头、骨干企业生产和出口所需的资金,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银行要积极予以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大力发展丝绸出口加工贸易,把茧丝绸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茧丝绸产业。在技改方面,重点支持一批产品开发能力强,并已开发出一批代表丝绸行业先进水平、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发展着力的新产品的企业,增加工业发展流动资金的注入,使新产品尽快形成规模生产,扩大市场占有率;要重点争取国家把我市列为丝绸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项目支持,积极争取各部门加大对丝绸出口龙头企业和优质出口基地的技改投入,争取国家茧丝绸风险发展基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通过实施政策倾斜,促使资源向优势龙头、骨干企业集中,加快实现“缫丝自动化,织绸无梭化,产品特色化,市场国际化,管理现代化”的现代生产经营模式,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逐步淘汰规模过小、质量较差的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我市丰富的茧丝绸资源和比较优势,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外贸龙头企业与我市丝绸企业嫁接联姻,拓宽产品出口渠道,整合丝绸出口资源,促进外贸出口的快速发展。

(四)做强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产品的品牌、质量和特色是构成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出口创汇的内在动力。一是把传统产品做优做精,占领高端市场。生丝和绸缎是我市丝绸产业的主要产品,提高这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关键取决于产品质量。在加快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基础上,积极实施质量创优工程,围绕提高产品质量,组织技术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开展技术交流和竞赛,使产品质量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幅度提高,白厂丝品质力求达到4A—5A级以上,丝织品成品绸一等品率达99%,丝织品出口合格率达80%。二是要把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做新做特,抢占市场先机。创新是产品永恒的生命力,大力开发真丝与各种天然纤维交织、混纺新产品,提高丝绸后处理技术水平,以改善丝绸先天性功能的不足。着力改进创新手段,积极争取在我市建立省级丝绸新产品开发中心,通过省市财力的支持,采取股份制形式合作,依托我市较多的科研院所和配套齐全的工业体系,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通过瞄准世界丝绸工业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发展趋势,重点研发一批具有市场前景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促进行业的技术升级和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把拳头产品做大做强,打造知名品牌。紧紧抓住我市“六合”、顺成、长叶丝绸服装及丝绸高档面料、“美亚”真丝睡衣、“爱肤尔”丝棉被、“依格尔”床上用品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主导产品,科学制定发展战略,认真研究发展举措,通过提高品牌影响力,增强吸引社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功能,促进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积极申报争取我市部分丝绸产品尽快获得国家高档丝绸标志使用权,为争创“四川名牌”、“中国名牌”创造条件。四是要把丝绸旅游产品做好做优。积极组织企业和科研单位,大力研发丝绸旅游产品,不断改进设计,创新技术,整合人才,生产出一批适合消费者喜爱的丝绸方巾、旅游帽(鞋)、丝绸服装、工艺品等特色产品,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积聚”的发展路子。五是实施现代营销战略,拓展市场空间。加快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系统建设,积极建立现代营销管理体系,够建现代营销网络,创建“终端销售”新模式。通过创新营销思路,整合营销资源,优化营销策略,着力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大力培育现代营销人才队伍,组织重点企业“走出去”参加国际内丝绸展销和行业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南充丝绸影响力。

(五)优化环境,强化政策调控机制

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打造丝绸出口基地的重要保证。一是努力打造城市“名片”。加大我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国绸都”的对外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弘扬丝绸文化,建立丝绸博物馆,争取举办丝绸文化节,营造出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出口创汇的政策激励机制。在资金、配额、项目、技改等政策上,对出口创汇的重点企业给予支持和奖励,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要推荐出国培训和组织赴境外考察,以调动企业自营出口的积极性。三是要规范蚕茧收购市场秩序。建立良好的蚕茧收购秩序是确保蚕茧质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基础,要加强对蚕茧收购市场管理和监督执法,严厉打击无证收茧、跨区域收茧和扰乱市场价格的行为,严格蚕茧收购资格市场准入,整合收购主体。确保蚕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四是要加快丝绸工业园区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以“六合”为中心,把都京坝建设成市辖三区共用的丝绸工业园区,形成产业规模集中发展,为招商引资提供优良载体。五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对企业服务。各级部门要整合力量,对企业发展和出口创汇工作,多在“帮”、“扶”上下功夫,及时排解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并发挥丝绸协会在信息传递、行业自律、促进合作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空间,推进我市丝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