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整个太平片重操‘旧业’户有200多户,我们每个养蚕季都要走遍每一家养户进行技术指导,喂养小蚕重在消毒防病,大蚕期间重在通风。”日前,梁平县荫平镇太平蚕茧站站长刘志平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栽桑养蚕元气的恢复,主要是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所需劳力轻、蚕茧价格好等因素促成。
据了解,该镇是农业大镇,蚕桑等传统产业“根深蒂固”,有的传统产业至今有上百年或几百历史。蚕桑生产曾经红红火火十多年,呈现“曲线”发展轨迹。鼎盛时期,一个乡几乎所有的农户都把栽桑养蚕作为家庭增收的骨干项目精心打造。栽桑养蚕呈现“比学赶超”格局。由于当时的栽桑养蚕没跟上国际市场的趟子,在残酷无情的市场经济面前,荫平的蚕桑养殖业遭遇到严重挫折。谈起蚕桑生产的“波浪起伏”,刘志平感慨万千。
近年来,该镇几度提出了“逢贵莫赶,遇贱莫懒”等恢复性蚕桑生产措施,与发展公司一起,鼓励农民因地制宜走蚕桑增收之路,收到了良好效果,有效制止和消除了毁桑毁业的现象。通过加强宣传动员,深入技术指导,依靠科技力量,充分的挥养蚕老户、大户的示范作用等做法,终于挽救了蚕桑产业。
“我们每季养蚕时期,都要组织技术力量对所辖的养蚕户进行技术指导。”刘志平介绍说,现在养蚕的主打力量就是留守的老农和中老年妇女。针对他们有经验、很细心、但守旧的情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他们走科技养蚕增收的路子。目前,在养蚕中的科技养蚕主要有,室外大棚养蚕,建一个一张蚕的大棚需投资1600余元,公司等还有鼓励政策。再是在消毒上搞消毒品替代,用草木灰代生石灰,能为每张蚕子节约成本60元。在蚕子上簇吐丝上推广方格簇、梅花簇等,提升了蚕茧质量。
“栽桑养蚕还是很有看头,我一年都要喂养9张蚕子,收入1.8万元,加上种植的粮食,一年家庭总收入3万多元,除去成本,纯收入2万元是不成问题哟!” “我养的蚕虽然数量少,不到一张,可我按照刘站长传授的方式做,产出来的茧子又白又大,算来一张蚕子的产量80公斤,超过了向永才的75公斤的高产量。”大坪村3组妇女李代玉、群乐村养蚕户董延国说起养蚕,都是一脸的喜气洋洋。
“目前,太平片的4个村,恢复养蚕的农户有210多家。”刘志平说,这些养蚕户重点分布在太平村9组,群乐4、6组,大坪村3、6组和光华村毛家桥等7个组。全年养殖量600余张,为养蚕户创造产值120万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