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宜州农民攻克桑叶保鲜难题
 

宜州农民攻克桑叶保鲜难题

来源:河池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3-05-13   |  阅读次数:388次


    采回的桑叶,经过保鲜处理可储存20多天,喂出来的蚕,结茧吐丝质量优于传统模式。5月8日,记者在宜州市良之源蚕桑专业合作社基地看到,偌大冷藏库装满一筐筐的桑叶,蚕室里,蚕宝宝在欢快地食桑。合作社负责人覃宝祝透露,历经3年多的摸索,他的团队研发的桑叶保鲜储存技术获得成功,种桑养蚕可实现异地产业化发展。今年3月,该基地被列为全区桑蚕标准园建设示范项目。

  桑叶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蚕的健康和蚕丝的质量。我国传统养蚕模式,每进入饲养阶段,蚕农们不得不起早摸黑赶采桑叶,储存桑叶基本上是自然放置,桑叶存放不过两天,就会发酵变质,特别是每年5月至7月,遇上高温多湿季节,桑叶保质成为一大难题;由于重采疏管,导致蚕病频发,影响养蚕效益。

  有着10多年养蚕经历的覃宝祝,2008年组建公司,组织技术队伍,潜心研究桑叶保鲜技术。他们经过反复试验,结合冷藏技术,研发保鲜试剂,对所采桑叶进行保湿消毒,锁住桑叶中的水分,将桑叶的储藏期限,由一两天延长至20天以上。

  技术的革新改变了养蚕格局,覃宝祝他们养蚕不受天气影响,直接把桑叶保鲜储藏在仓库里,在五龄大蚕食桑旺盛时期能随需取用,实现桑蚕集约化、工厂化饲养。桑叶保鲜技术的运用,使他们的桑蚕饲养成功率由60%提升到95%以上,生丝质量达到5A、6A标准。

令群众信服的是,他们把桂南的桑叶运回桂西北宜州,把蚕农遗弃的尾期桑叶收集保鲜,每年比别人多养出两三批蚕。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谢东视察该基地后,认为该技术对传统养蚕模式是一种变革。

  “不敢想象,20多天前采的桑叶还能喂蚕。”因灾桑叶大减产,北山镇养蚕户兰学从基地取得500多公斤保鲜桑叶。

  5月3日,宜州突遇强降雨,桑叶采摘困难,众多蚕农和兰学一样,感受了桑叶保鲜技术的魅力。“这项技术解决了蚕农的劳动强度,使养蚕实现异地种桑、无土也可养蚕。”覃宝祝说。

  宜州是全国最大的县域桑蚕茧丝绸生产基地,由于缺乏技术,当地多数蚕农生产的蚕茧,只能作为低端生丝的原料销售。好的桑叶提高了蚕的结茧吐丝质量,去年以来,广西恒业丝绸集团等与该合作社签订原料茧供应合作协议。

  广西大学蚕学研究所所长屈达才教授认为:桑蚕分离的种养模式属全国首创,这一技术的推广运用,改变了中国4000多年的养蚕传统。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