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坚定信心 攻坚克难 持续健康发展茧丝绸产业
 

坚定信心 攻坚克难 持续健康发展茧丝绸产业

来源: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  |   作者:丁月芬   |  发布日期: 2013-05-02   |  阅读次数:944次

2000年10月,较为敏感的东部浙江海宁人,得知国家茧丝办即将实施“东桑西移”战略的信息,立即组团赴云南保山考察,并与隆阳区政府签订了建设五万亩蚕桑基地的协议,2001年3月入驻隆阳并于6月1日注册“保山茧丝绸有限公司”。十多年来历经艰苦奋斗,风雨坎坷,蚕桑基地从不足千亩,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万亩,公司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发展到现在的3.6亿总资产,从种桑养蚕,收茧卖茧发展到现在的丝绸初加工,深加工,高档丝绸面料,真丝经编在保山问世,填补了云南省的空白。作为“东桑西移”,发展蚕桑产业的实践者和见证人,情愫寄丝,感慨万千。回顾发展历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想。
一是抓住了好的机遇。东部是我国蚕桑丝绸的主产区,八九十年代曾是主导产业和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蚕桑和丝绸被挤到了整个经济结构的边缘,蚕桑丝绸人情系蚕桑,心系丝绸,寻觅发展机遇。国家“东桑西移”战略就如一盏航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海宁人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历经艰苦努力,保山成为了“东桑西移”的典范,2002年、2006年全国“东桑西移”研讨会和全国“东桑西移”基地建设洽谈会分别在保山召开。带动和促进了全国“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云南也成为全国“东桑西移”重点省份之一。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云南保山发展蚕桑,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二是形成一个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不要发展蚕桑产业,如何发展蚕桑,保山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分析了保山蚕桑的历史和现状,保山市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有着2000多年种桑养蚕历史,“永昌丝”曾一度驰名海内外。蚕桑的特色和优势加上保山独特的气候,更适宜在保山发展蚕桑。
那么蚕桑的特色有哪些?一是桑树种植适应性强,凡是能种苞谷的地方都能种桑树;二是蚕桑是一次性投入,多年收益;三是适应人群广,称之为“三八、六一、九九”产业,即妇女、儿童、老人都能参与养蚕;四是桑树耐旱性强,09年百年一遇的大旱,桑树仍然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是典型的“节水农业”,种植桑树还能涵养水土,改善生态,净化空气;五是比较效益明显,在好田好地上种植桑园,亩效益可以5000元以上,在缓坡地上种植,可比苞谷高出1-2倍的效益。
保山又是发展蚕桑适宜区域之一,气候独特,资源丰富,发展蚕桑空间和潜力巨大。独特的气候能饲养多丝量的蚕品种,茧层厚、茧丝长,所生产的蚕茧和生丝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同时有龙头企业带动,“公司+基地+农户”农工贸一体化,种养加有机结合的模式和格局基本形成,产业抗风险能力强。保山将蚕桑打造成为保山继烟糖之后又一支柱产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保山市政府和公司都相继出台了发展规划,至2020年全市将建成30万亩蚕桑基地。
三是制定了好的政策。政府和企业联手出招,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无偿提供种苗,地膜,肥料补助,蚕房补助,方格簇补助,基地道路,水利等配套配套设施建设,对乡镇、村干部考核奖励。加大对蚕桑重点村扶持等,极大的调动了各级干部和广大蚕农发展蚕桑的积极性。
四是引进了新的技术。科技兴桑是发展蚕桑产业的根本出路。蚕桑产业是种植业和养蚕业相结合的特殊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要求高,劳动成本高,依靠科技、降低成本、提质增效是蚕桑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桑树种下去了,农民最担心的是技术,用先进的养蚕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技术风险,是提升农民种桑养蚕信心的重要方面,为此,公司从海宁引进“小蚕一日两回育”,“大蚕一日三回育”的省力化养蚕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一日四回、五回育的养蚕法,被蚕农称之为“开心养蚕法”,逐步推广大棚养蚕,全面实行小蚕共育,纸袋收蚁法,全面推广方格簇上蔟,使用蚕业机械,如伐条机,切桑机,旋耕机等。大幅度提高了蚕茧质量,上车茧率达95%以上。同时引进了蚕桑新品种,如抗氟种、秋丰×白玉,农桑系列,强桑1等新品种。
五是建立了一支科技队伍。公司现有技术员100多人,蚕桑种到哪里,技术员就跟到哪里。公司建立了蚕桑技术培训基地(八鸭塘蚕桑示范园),凡是蚕桑技术员都经过培训基地进行一期蚕学习实习,每年组织1-2次的技术培训,并制定严格的考核管理办法,实行优胜劣汰。同时技术员加强对蚕农的培训,同过几年来的培训学习,培养了一大批新型蚕农,养蚕户至少有一名蚕桑科技明白人。
六是实现了龙头带动。“没有龙头带动的产业,就没有生命力”。公司作为蚕桑产业的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上实行扶持加服务,十多年来已投入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在运作模式上实行“公司+基地+农户”,企业与蚕农签订蚕桑生产收购合同,并实行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在产业发展上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升级,缫丝-丝织-家纺;企业发展不忘回馈社会。几年来资助贫困大学生211名(人均1万元)资助建造2个希望小学,参与新农村建设等共计出资500余万元。
七是提升了三个效益。没有效益就没有动力。首先蚕农要有效益,企业始终把基地作为第一生产车间,加大投入和管理。坚持扶优扶强,打造了一批蚕桑重点村,培养了一批养蚕大户。企业也从自身实际出发,实行“以丰补歉”,茧丝联动的收购政策,最大限度让利于蚕农,08年的金融危机,秋茧价格东部在8-10元/公斤,我公司收购价格稳定在18-20元/公斤,企业贴钱收购蚕茧1000多万元。保住了蚕桑基地。2005年以来,公司用于投放蚕款4亿元,实现销售7.2亿元,税收5000余万元。利润5600万元。企业连续三年成为隆阳区的纳税大户。
目前,蚕桑产业发展正处在爬坡越岭的关键时刻,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诸如产业争地,烟桑矛盾突出,劳动力优势已不复存在,蚕桑基地基础设施差,农民经济基础仍较为薄弱,丝绸企业个数少,产品单一,茧丝绸产业结构不完善,市场竞争力较弱等困难和矛盾还比较突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机遇和挑战并存,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认为信心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省委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进。省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研蚕桑恐怕在全国也是先例。省政府制定了“十二五蚕桑发展规划,将蚕桑列为十二大重点产业之一,每年拿出真金白银扶持蚕桑产业发展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没有不做好的理由。
二是发展空间大,前景广阔。一方面,我国东部产业进一步调整,蚕桑产业加快萎缩。如,海宁市2000年养蚕量44万张,今年预计养10万张。丝绸企业纷纷转产或外迁,为西部的发展腾出了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自然、时尚、保健的生活用品已成为最佳选择,因此,丝织品需求量是相对稳定的,如去年虽然出口受阻,出口量减少,但内需扩大,丝绵被约占桑蚕茧用量的30%左右,所以丝织品价格持续稳定。
三是有初具规模的蚕桑基地和丝绸加工业。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云南蚕桑凸现了许多亮点和重点区域。如陆良、巧家、景东、鹤庆、隆阳等县区。以养蚕量多,茧质优引领全省蚕桑的发展,全省桑园面积和茧产量分别列全国第五位和第六位,全省丝织企业有13家,缫丝能力5.5万绪,生丝年产量近3000吨,云南已成为优质蚕茧生产的主产区。举全省之力打造起来的这么一个好产业,大产业,弃之可惜,败在我们自己手里更可悲,我们要找准逐步地区蚕桑萎缩,全省养蚕量,产茧量徘徊不前,亩效益偏低的原因。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落实措施,真抓实干,充分利用蚕桑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抓住“东丝西移”的战略机遇,实现从蚕桑资源大省向茧丝绸大省、强省跨越。云南有条件、有优势,没有做不好的理由。
四是有蚕桑丝绸人“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激励。蚕桑丝绸业的发展,引进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才,培养了一批乡土技术员。他们在车间,在田间地头,默默奉献,他们情系蚕桑,心系蚕农,有这样一大批精英、专家、技术员,有广大蚕农的积极参与,我们只有做得更好的理由。

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月芬在云南茧丝绸产业论坛上的讲话)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