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政府部门给与丝绸行业更多政策支持
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平
丝绸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符号,自古以来便是我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
“因此,我们迫切期望政府部门能争取给予丝绸行业更多的政策扶持,使企业和政府共同担负起振兴中国丝绸文化的历史重任,重现中国丝绸产业昔日的辉煌”。
虽未能上全国两会会场,但作为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之一,林平呼吁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推进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优化,扶持丝绸企业科技创新、设备改造和品牌建设,以促进我国丝绸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1)对丝绸行业施行特别的税收政策
丝绸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是中国重要文化遗产。但我国茧丝绸行业现施行的税收政策,使丝绸行业微薄的利润难以实现对资本的有效积累,导致在行业艰难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无法投入充足的资金到产品研发、技术升级、人才培养、品牌建设等重要环节,严重制约了丝绸行业的生存发展。为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亟待政府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为丝绸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2)鼓励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突破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对生产过程中节能环保的更高要求,迫使我们必须加快对缫丝、织造、印染、后整理各生产环节中设备的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的研发突破,这将成为茧丝绸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呼吁政府部门能加大对茧丝绸行业在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领域的专项资金投入。在此,还要特别呼吁政府,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港资或台资等外资企业,只要是为了振兴和发展中国丝绸产业的,政府都应加大鼓励和扶持他们进行技术革新和升级,加速丝绸行业的自动化进程。
(3)加强中国高端丝绸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
目前中国丝绸高端产品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更少,大多数产品都处于同质低价位竞争的现状。为提升中国丝绸品牌的形象,加快品牌创建的步伐。国家应加强和完善对高档丝绸标志的管理和保护,加大对丝绸行业内资和外资龙头及特色企业在品牌建设领域的政策及资金扶持,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具备国际市场优势的外资丝绸企业资源,推动中国丝绸品牌的快速发展和提升。
为丝企减负,消除高征低扣
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兰芳
摘要:茧丝绸原本属于涉农产业,但却承受着13%的蚕茧抵扣,17%的生丝税负,“高征低扣”现象让丝企平白无故多缴了四点税,这意味着每两个缫丝工要养活一个公务员,微利让丝企无法投入足够的资金到产品研发、技术升级,转型升级困难重重。
中国丝绸当前面临的困难其实就是中国纺织、中国制造业现状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希望政府能对这一产业施行差异化税率,消除高征低扣现象,完善管理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扶持诚信企业和品牌产品。
中国最悠久的传统制造业大概就是丝绸与陶瓷了,大概有六千余年的历史吧。到了今天能拿出来说事儿的,好像也就是丝绸了。
奥运、世博、亚运等都曾出现丝绸华丽的倩影,倘若这一具有几千年历史底蕴,且拥有85%全球份额的民族产业都做不强的话,必将让人扼腕痛惜。
我们这群丝绸守望者爱丝绸、做丝绸不仅是因为丝绸是中华国粹、是民族产业而偏为,而是因为丝绸是天然环保的“纤维皇后”而倾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丝绸极有可能成为衣寝面料的首选之一,而且还有可能被广泛应用到文化装饰、医学保健领域。
然而,人才瓶颈、沉重又不合理的税负严重制约了丝绸产业的发展。茧丝绸原本属于涉农产业,但却承受着13%的蚕茧抵扣,17%的生丝税负,“高征低扣”现象让丝企平白无故多缴了四点税,这意味着每两个缫丝工要养着一个公务员,微利让丝企无法投入足够的资金到产品研发、技术升级,转型升级困难重重。
中国丝绸当前面临的困难其实就是中国纺织、中国制造业现状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希望政府能对这一产业施行差异化税率,消除高征低扣现象,完善管理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扶持诚信企业和品牌产品。
丝绸是国粹应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扶持
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和才
丝绸属于国粹,加之时日,定能创造出响亮国际的民族品牌;此外,亦可借助丝绸品牌向世界传播和展示中国文化,因此希望国家和地方政府能在产业战略上的重视和扶持丝绸产业。
目前,城镇化进程为农村带来大发展的同时,也对依赖于农民人工生产的蚕桑产业带来一定程度负影响。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和才表示,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人口锐减,导致蚕茧原料大幅度减产,间接助推丝价上涨,而由于茧丝绸产业链狭长且各环节存在一定生产周期,上涨的丝价无法顺畅往下传导,最终让丝绸企业无力消化,困难重重。
此外,由于当前房地产价格太高,物价上涨过快,间接助推人工成本的跟涨,致使劳动力生产成本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最终让茧丝绸业不堪重负走向衰退。
茧丝绸实业衰退后,城镇化后的农民就业又势必成为大问题,间接又会拖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两者互相钳制,恶性循环。
鉴于此,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和才表示,无论是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还是稳定房地产业的发展角度,都希望国家和地方政府能在产业战略上的重视和扶持丝绸产业。通过对这一产业施行差异化税率,降低丝绸产业重负,切实为实体经济解困,促进丝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淄博大染坊陈鲁:顺应市场规律实施“东绸西移”
东桑西移战略实施后,以广西为代表的四川、云南、贵州等西部省份的桑园、茧丝产量逐年攀升,蚕丝产量现已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世界总产量的30%。但由于这些地区丝绸面料的织造生产刚刚起步,后整理及服装家纺制品生产能力基本为零,很大程度上又抵消了西部茧丝原料方面的竞争优势。
鉴于此,我们呼吁国家在实施“东桑西移”战略时,还应注重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加大力度配套实施“东绸西移”战略,使西部丝绸产业在发展中真正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国家自06年实施的“东桑西移”发展战略,对稳定我国蚕丝产量、保证我国茧丝绸大国地位、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历经几年的发展我们清醒地看到,丝绸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日渐凸显,特别是桑园由于受到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传统丝绸省份的桑园面积急剧萎缩,产能大幅下降,在全国所占比重逐年递减。
而以广西为代表的四川、云南、贵州等西部省份的桑园、茧丝产量逐年攀升,蚕丝产量现已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世界总产量的30%,但由于西部地区丝绸面料的织造生产刚刚起步,后整理及服装家纺制品生产能力基本为零,很大程度上又抵消了西部茧丝原料方面的竞争优势。丝绸产业仍只能维持在丝绸产业链条的末端及原料供应的从属地位,抗风险能力不足,很难起到带动和促进西部丝绸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鉴于此,我们呼吁国家在实施“东桑西移”战略时,还应注重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加大力度配套实施“东绸西移”战略,使西部丝绸产业在发展中真正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抓住机遇,促进西部丝绸织造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大,完成由蚕茧到缫丝,由缫丝到织绸的产业升级,使丝绸面料生产尽快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促进西部丝绸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积极选择织绸企业相对集中地区,多方论证,在区域内加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今后丝绸印染产能转移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是提升现有缫丝生产质量,加大对桑园及缫丝生产的管理和引导,采取措施突出提高茧子及厂丝生产质量,为今后高档绸和高附加值的丝绸服装家纺产品的生产打下原料基础。
四是加快对丝绸高端专业人才及技术队伍的培养。采取多种渠道“外引内培”,吸引人才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快向丝绸产业集中地区流动,为产业今后逐步向高端、全面发展提供可
江苏鑫缘储呈平:为茧丝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支招三计
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储呈平虽未能上全国两会现场,但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和行业其它几家大中小企业代表联合呼吁,并为茧丝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支招三计:
一、建议国家要继续坚持鲜茧收购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强市场秩序的整顿与规范,加大对行业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对各地执法部门的检查管理力度,加大对相关市场的调控整治力度,确保国家行业政策法规的有效执行,真正做到令行禁止,以保护蚕茧资源,巩固蚕桑基地,促进蚕农增收,为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政府要加大对期货与现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运行秩序。通过有效的调控,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建议建立应对世界贸易技术壁垒的保护体系,形成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了解各贸易国所采取的技术壁垒的具体标准和技术法规,合格标准、认证等相关信息,以便尽早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探索改进提高的有效途径。
目前一些地区随意放弃对蚕茧收购市场的管理,引发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茧丝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储呈平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在茧丝行情上扬时,蚕茧收购商一拥而上大肆降质抬价哄抢,诱导蚕农将大量未化蛹的蚕茧提前交售,极大地破坏茧质,造成蚕茧资源的严重损失和浪费,也严重影响生丝品位和质量,使原本品质领先的生丝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失去竞争力。
而在行情下跌时,蚕茧收购商低价或放弃蚕茧收购,损害蚕农利益,导致蚕农大面积毁桑,产业基础受到严重破坏,且极难恢复。
“实践已经证明蚕茧收购市场无序放开的危害性,因此一定坚持鲜茧收购的准入制度,切不可随意放开。”储呈平这样说。
储呈平表示,政府应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加大产业扶持,要鼓励和保护龙头企业对产业基地的投入,在茧丝绸产业链中真正体现“谁投入、谁收益”。此外,中央政府应实施有效投入,努力培育市场、培育龙头企业,培育产业基地,培育丝绸品牌,宣传丝绸文化,引导丝绸消费。“希望能由中央财政出资,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制作和播放专题片,常年宣传丝绸产品的文化底蕴和优异性能,宣传我国优秀的丝绸民族品牌”。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