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县每逢收购蚕茧的季节,陆良都会出现大批蚕茧贩子,他们不需任何前期投入就将蚕茧原料收走销往外地,这不仅影响了企业发展,还扰乱了收购市场。今年陆良县企业只收购到4500吨蚕茧,而另外一半被蚕茧贩子弄走。
推广出来的蚕桑业
最初在陆良推广桑蚕业,让执行人员和技术工作组人员吃尽了苦头。村民们围困、驱赶到村里的行政人员和技术工作组人员,有的甚至抛石头砸工作组的车。
9月底的陆良县,随处可见成片的桑园,虽然已进入秋季,但桑条上的叶片依然碧绿,农户们忙碌着摘桑叶回家养蚕。
黄春光对陆良蚕桑发展情况了如指掌,他是陆良县专门为了蚕桑发展而设置的蚕桑管理局局长。一个县专设一个蚕桑管理局,这在云南行政建制中是独一家。
黄春光介绍,陆良县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培育这项从清末就在民间出现的农事。本世纪的头一两年里,县里决策者根据地域特点、自然条件,决定本县农业发展方向从扩展传统农业改为在山区发展经济作物和林果种植,在坝区全面铺开种桑养蚕。
陆良是云南省第一大坝子,平均海拔1840米,四季如春,土层深厚肥沃,号称“滇东粮仓”,这里也适合种桑养蚕,因四季均饲养出多丝量品种,加上生产的蚕茧茧形大、茧色白、茧丝长、解舒率高,质量达到了全国一流,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是一块栽桑养蚕不可多得的宜桑宝地”。
现在,陆良蚕桑产业已经从农副业发展成为产值过亿的富民产业,“陆良蚕丝被”等蚕丝产品名扬四方。
而最初在陆良推广蚕桑业,让执行人员和技术工作组人员吃尽了苦头。
一百多年来,陆良人一直有养蚕做蚕丝被的传统和习惯,但那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副业补充,远不成规模。
若以此为主业,全家人的开销从哪里来?在这种顾虑下,村民们围困、驱赶到村里的行政人员和技术工作组人员,有的甚至抛石头砸工作组的车。
最终,工作组依靠村干部做工作,在一个村建起了几个示范点,技术员进驻到农户家中手把手指导。一年下来,示范户种桑养蚕收益不错。这让农民见到了种桑养蚕的可行性,这才使得推广这项农事的工作逐渐打开了局面。现在,全县坝区的农民都主动种桑养蚕了。
随着政府对蚕桑产业的不断扶持、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完善,陆良蚕桑产业将迎来黄金期。中枢环城社区8组原来是烤烟种植专业村,2005年发展蚕桑以来,目前是种茧养殖示范基地。这里有54户村民,家家户户养蚕,桑田少的人家有2亩,多的有10多亩。
60多岁的邵石健原来种植烤烟,每亩收益2000元左右,如今他家春夏两季养种茧,秋季养丝茧,平均每亩收益近1万元。“开始推广养殖时大家很反对,如今只要有土地都想扩大养殖。”邵石健说。
板桥镇板桥村委卢旗堡村刘梅花家有2亩桑田,她一人养了8年蚕,每年收入1万余元。老公在外打工,纯收入还不及养蚕。
除茧丝之外,冬季剪的桑条卖给造纸厂造纸,蚕沙(蚕的粪便)卖给加工厂做叶绿素,这两项收入就基本够种桑的化肥、农药钱。
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陆良县目前年产鲜茧总量9000吨,当地企业能收购到的蚕茧原料不到4500吨,其余50%的蚕茧被茧贩子收购销往外地。然而,发展了40多年的蚕桑产业如今面临着种种困扰,包括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构、市场混乱等。最明显的一个困扰是,蚕茧收获时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茧贩子,他们不用投入任何前期成本,悄悄潜入村中,给出比当地收购价稍高一点的价格就将蚕茧买走,使得当地企业原料短缺。目前,陆良每年的蚕茧有一半多经过蚕茧贩子流往外地。
正因如此,陆良桑蚕养殖每年收购四季蚕茧时,就像“打仗”一样。黄春光说,每年陆良县有至少50%的蚕茧被茧贩子收走,这对当地是很大一笔损失,不仅企业无法正常收到原料,且政府投入的大量扶持产业发展的资金无法在财政收入方面得到体现,还扰乱了收购市场。“茧贩子哄抬物价,使得蚕茧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现象严重。”蚕茧收购站工作人说。这使得生产经营者和蚕农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已成为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对此现象,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法规和处罚依据。
云南新千佛茧丝绸有限公司作为当地蚕茧加工龙头企业,原料供应严重不足。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和产业链的延长,如果接下来即将投入生产的几条生产线和另外两个加工厂正式运作,尽管当地每年能产近万吨蚕茧,该公司仍将面临蚕茧无法满足加工需求的尴尬局面。
陆良县目前有桑园面积14万亩,占云南省桑园总面积的10%;年养蚕总量28万张,占全省总养蚕张数的25%;年产鲜茧总量9000吨,占全省产茧量的22%;蚕桑农业综合产值3.93亿元,占全省蚕桑农业综合产值的30%;桑园平均亩桑效益4000多元。
尽管如此,陆良当地企业能收购到的蚕茧原料不到4500吨,其余50%的蚕茧被茧贩子收购销往外地。而随着当地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4000多吨蚕茧原料远远满足不了生产需求。
与蚕茧贩子竞争
为与蚕茧贩子竞争,当地企业采取了多种措施确保收购,但效果仍不是很好。平东明认为,政府在对蚕农的补贴方面应出台相应政策。
为与蚕茧贩子竞争,当地企业采取了多种措施确保收购,但效果仍不是很好。
“我们采取加大对农户的技术指导,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与蚕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等措施确保收购量。此外不断提高收购价格,对蚕茧贩子实施打压让他们没有利润空间。”在陆良县从事蚕桑工作20多年的云南新千佛茧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平东明介绍,提高收购价格会导致企业损失,但企业可以通过加工高档丝来卖更好的价格弥补损失,确保原料有保障,这样总比没有原料、企业生产停滞好得多。
除了提高收购价格打压蚕茧贩子外,平东明认为,政府在对蚕农的补贴方面应该出台相应政策。
“蚕农凭着收购时企业开具的税务发票到政府换取补贴,这样不仅确保了当地的税收,也保障了企业原料收购,为陆良蚕桑产业链的完整奠定基础。”平东明说,然而这一建议要得到采纳,还需政府多个部门的商讨研究。
发展中的产业链
接下来,陆良县还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与沿海大型交易市场连接建成信息网络,加快形成全省茧丝绸产品核心交易市场。
陆良县的蚕桑产业自1965年有计划地发展至今,建成了集栽桑养蚕、蚕种生产、缫丝及副产物开发利用于一体的产业开发体系,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和高品位生丝加工基地。
全县现有云南新千佛茧丝绸有限公司、东来丝绸有限公司、梅玲丝纺有限公司、银河纸业有限公司、广通叶绿素有限公司等蚕丝深加工及蚕桑副产物生产企业。现已逐步形成蚕桑生产、蚕种制售、蚕茧收烘、茧丝加工、产品销售、桑条加工、蚕沙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云南新千佛茧丝绸有限公司2009年重组,拥有收烘(茧)站16个,年收烘能力8000吨。丝厂3个,目前自动缫丝规模达6800绪,可年产生丝510余吨,实现产值1.2亿元,税收668万元。
“接下来公司还将不断延长产业链,打造深加工车间,将原料直接变成产品并在陆良建立一个大型产品展销中心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新千佛公司董事长王玉兴说。
不仅如此,加工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大。云南东来丝绸有限公司于2012年5月由浙江湖州东立有限公司在陆良县新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选址陆良青山工业片区,重点发展年产1800万米绸缎、330吨捻线丝、330吨包覆丝、100万套真丝服装,形成集科研、产品研发、信息体系、产品生产、产品展示为一体的丝绸产业园区,真正把陆良建成全国知名蚕桑基地,创建全国知名农业龙头企业。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12.5亿元、上缴税金1.125亿元,解决劳动就业1550人。
陆良县以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和茧丝绸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低产桑园改造和新植桑园力度,完善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
产业的发展也延长了产业链。陆良县每年近万吨蚕茧的原料茧产量,为云南新千佛茧丝绸有限公司每年提供近900吨生丝的工业产量,创造出近2.5亿元的产值;利用桑条制浆,陆良银河纸业有限公司成为云南省重点制浆造纸企业之一,造纸规模位居全省第一,拥有制浆造纸生产能力15万吨,年可消耗桑条10万吨,为蚕农增收200万元左右;从事蚕沙深加工的陆良县广通叶绿素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年回收处理蚕沙1万余吨,生产天然叶绿素400吨左右,年产值2000多万元,利税200万元;每年收购蚕沙8000吨左右,可为蚕农增收800多万元。
黄春光表示,陆良县接下来还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与沿海大型交易市场连接建成信息网络,加快形成全省茧丝绸产品核心交易市场。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