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县2007年蚕业生产发展情况
来源:象州农业局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03-06
| 阅读次数:1158次
近年来,象州县桑蚕业发展迅速,成为广西及全国重要的桑蚕基地县。2007年,国家商务部和财政部的批准在象州县实施 “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项目。一年多来,在国家商务部、自治区、市经委的指导下,象州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实施单位真抓实干,克服各种困难,较好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促进了象州县桑蚕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象州县“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项目实施地点设在象州、中平两个镇。项目区总人口为19123人,涉及7个行政村56个自然屯,共2715农户,总耕地面积27311 亩,原有桑园面积9016亩,项目实施后桑园发展到10328亩。项目区交通便利,地势平整,土地、水利资源丰富,符合“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要求。
一、桑蚕基地项目建设情况:
(1)桑园建设10328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3%,华佳公司补贴桑苗435380元,化肥535吨,金额321000元;其中新建桑园1312亩,改造桑园9016亩。建立2个“东桑西移”工程项目核心示范园,分别在象州镇培森村和中平镇良山村,项目区桑树良种覆盖率100%;
(2)新建和改造蚕房(养蚕大棚)151个,总建筑面积9385平方米,其中新建蚕房2320平方米,改造蚕房7065平方米,完成计划任务的102%;
(3) 新建和改造小蚕共育室折算12个,总建筑面积2518平方米,完成计划任务的100.7%;其中华佳公司补贴250000元,新建共育室768平方米,改造共育室1750平方米。
(4)累计推广方格簇80万片,华佳公司补贴36万元。
(5)新建和改造蚕沙处理池209个,总建筑面积2512平方米,完成计划任务的100.5%;
(6)基地技术人员与农户培训12000人次,完成计划任务的120%;
(7)桑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100%,完成计划任务的100%。
二、象州县实施“东桑西移”工程项目成效显著
(一)带动了桑蚕产业的发展
通过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桑蚕产业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2007年,全县桑园面积20.28万亩,全年养蚕62.55万张,总产鲜茧46.92万担,产值3.89亿元。全县共有285个共育室,全年共育小蚕37.7万张,占全县养蚕量61%,带动了3.5万多农户。
县内有鲜茧收烘站53家,2007年收购鲜茧19950吨,占总产量的85%;缫丝企业5家,已投产22缫生产线,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缫丝企业2家,生产茧丝615吨;生产蚕丝被的企业4家共生产蚕丝被20150床;全县100个会员以上的农民蚕桑合作经济组织(桑蚕协会、蚕娘协会)32个,比上年增加12个。
(二)提升了种桑养蚕技术水平
一是加强了设施建设。通过项目建设,使桑蚕实用技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养蚕设施得到改善。二是推广了种桑养蚕技术。2007年共发放养蚕技术资料42万份,组织县镇(乡)农业技术干部、小蚕共育员、养蚕大户和新养蚕户参加蚕桑技术培训班近10.8万人(次),促进了桑蚕技术的普及。三是建立了科技服务体系。目前,我县做到县有蚕业服务站、镇(乡)有农业服务中心、村有蚕业辅导员,形成县、镇(乡)、村三级桑蚕生产技术服务网络。
(三)壮大了龙头企业
广西华佳丝绸有限公司通过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已建立了8个优良桑蚕基地镇(乡),发展桑园面积5万亩左右,保障了优质蚕茧的长期稳定供应,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由于收入增加,带动了全县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居环境、生产条件、生活水平得到了本质上的改善和提高,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全县养蚕总产值3.89亿元,养蚕户户均收入达6128.61元,其中收入超过5000元的有32120户,超过万元的有25687户,超过5万元的有1123户,超10万元以上的有35户。
(五)促进了产业协调发展
象州县引进了县缫丝厂、佳绫丝绸公司、联鸿茧丝公司、丝绸之路广西公司和华佳丝绸公司等5家缫丝企业,产业链延伸到丝绸加工、服饰等。同时,我县以企业为龙头,大力推广 “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县现有桑蚕专业协会32个,会员近10000名。
(六)改善了生态环境
通过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大力推广使用沼气,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增强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污染,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为象州县桑蚕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县迅速成为广西及全国著名的桑蚕基地县,2007年我县的桑蚕产业荣获“全区农业新兴优势产业发展二等奖”。今后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协作奋战,全县的桑蚕产业将步入一崭新的发展阶段,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