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蚕桑发展保护
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在这个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致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和织锦等丝绸产品,同时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还保存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以及四川的成都等地,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据介绍,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63篇。与会代表将重点围绕“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及其民俗文化”主题,探讨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内涵的历史变迁与当代走向,以及科学保护理念、方式和实践,论题涉及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和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区域特色比较、区域保护互动联动机制、文化空间构成、保护策略、传承模式、文化生态保护、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民间蚕神信仰、传统染色技艺以及蚕俗文化保护与现代新农村建设等众多研究领域,是当前我国蚕桑丝织技艺和蚕俗文化研究与传承实践的智慧结晶。
与会代表还将实地考察嘉兴丝绸博物馆、海宁周王庙镇云龙蚕俗文化园、桐乡洲泉镇蚕俗文化博物馆及丝面一条街,参观“把酒画桑麻”书画展。这次论坛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文化部举办的首次蚕桑丝织民俗文化高端学术论坛,论坛结束后,将择优编辑出版论文集。
嘉兴丝绸之府实至名归
嘉兴蚕桑丝织文化具有4700多年的历史,蚕桑生产、蚕茧加工、丝绸贸易引领全国且闻名世界。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保护传承地区,我市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当代传承,先后出台《嘉兴市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纲要(2010-2015)》、《嘉兴市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保护规划(2010-2015)》等政策措施,命名了海宁市、桐乡市和秀洲区为首批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为蚕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坚实保障;先后投资兴建了嘉兴丝绸博物馆、桐乡洲泉蚕俗文化博物馆、海宁周王庙镇云龙蚕俗文化园等蚕桑丝织技艺和蚕俗文化展示场馆。
2011年12月,海宁市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建设的“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项目举行签约仪式,生态园规划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中先期建设的九里桑园核心面积3000亩左右。生态园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一个有较大规模的蚕桑文化生态园,不仅能全面保护、研究、传承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还将带动周边种桑养蚕的发展。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