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重庆黔江:100名技术员为春蚕饲养支招
 

重庆黔江:100名技术员为春蚕饲养支招

来源:人民网—重庆视窗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2-06-04   |  阅读次数:645次

 

528上午,总投资5亿元,历经5年精心规划、设计和建设,备受业界关注的中国丝绸文化旅游景区——华佳丝博园揭开神秘面纱,迎来开园盛典。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陆军、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惠明、吴江市委副书记吴炜、国家茧丝办处长魏波、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有清、华佳集团董事长王春花共同为丝博园开园;中国丝绸协会名誉会长弋辉和吴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范建坤共同为丝博园揭牌;国家商务部茧丝办副主任李朝胜在会上致辞,市领导盛红明、沈建微、陈正严、吴琦、徐晓枫、夏晓阳、钱鹤林、张志成等出席开园仪式。

   
吴江市委副书记吴炜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华佳集团表示热烈祝贺。她说,华佳丝博园的开园,为吴江工业的转型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领作用,也将进一步丰富吴江的旅游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吴江旅游品质。

   
吴炜希望,华佳集团能紧紧抓住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发展传统丝绸产业的有利政策,加快丝博园二期、三期的建设,以古丝绸文化和现代丝绸文化融合为重点,充分发挥其科普教学、试验示范和旅游观光基地的作用,为重振吴江丝绸雄风再立新功。

国家商务部茧丝办副主任李朝胜在致辞中表示,华佳丝博园的建设,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丝绸文化内在效益的同步提升,丝博园的成功建设,不但为保存丝绸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提供了载体,更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在丝绸领域的话语权。

   
中国丝绸协会名誉会长弋辉在最后的电视采访中谈到,华佳集团打造“丝博园”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为发扬我国茧丝绸文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建议华佳集团紧紧抓住文化的优势,加强品牌建设,使丝绸文化与丝绸品牌相紧密结合,着力打造国际化的丝绸品牌。

   
由华佳集团倾力打造的丝博园,占地约280亩,目前已建成六个馆,分别是桑树植物馆、四季养蚕馆、丝绸史馆、中国四大名锦体验馆、丝绸工业馆和丝绸产品陈列馆。通过种桑、养蚕、缫丝、织造、成衣等完整产业链的再现,不但系统展示了丝绸工业的恢宏篇章,也使得游客通过游览,能身临其境感受桑、蚕、茧、丝、衣的裂变过程,深刻领悟中国丝绸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博大精深。

 

528上午,总投资5亿元,历经5年精心规划、设计和建设,备受业界关注的中国丝绸文化旅游景区——华佳丝博园揭开神秘面纱,迎来开园盛典。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陆军、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惠明、吴江市委副书记吴炜、国家茧丝办处长魏波、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有清、华佳集团董事长王春花共同为丝博园开园;中国丝绸协会名誉会长弋辉和吴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范建坤共同为丝博园揭牌;国家商务部茧丝办副主任李朝胜在会上致辞,市领导盛红明、沈建微、陈正严、吴琦、徐晓枫、夏晓阳、钱鹤林、张志成等出席开园仪式。

   
吴江市委副书记吴炜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华佳集团表示热烈祝贺。她说,华佳丝博园的开园,为吴江工业的转型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领作用,也将进一步丰富吴江的旅游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吴江旅游品质。

   
吴炜希望,华佳集团能紧紧抓住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发展传统丝绸产业的有利政策,加快丝博园二期、三期的建设,以古丝绸文化和现代丝绸文化融合为重点,充分发挥其科普教学、试验示范和旅游观光基地的作用,为重振吴江丝绸雄风再立新功。

国家商务部茧丝办副主任李朝胜在致辞中表示,华佳丝博园的建设,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丝绸文化内在效益的同步提升,丝博园的成功建设,不但为保存丝绸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提供了载体,更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在丝绸领域的话语权。

   
中国丝绸协会名誉会长弋辉在最后的电视采访中谈到,华佳集团打造“丝博园”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为发扬我国茧丝绸文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建议华佳集团紧紧抓住文化的优势,加强品牌建设,使丝绸文化与丝绸品牌相紧密结合,着力打造国际化的丝绸品牌。

   
由华佳集团倾力打造的丝博园,占地约280亩,目前已建成六个馆,分别是桑树植物馆、四季养蚕馆、丝绸史馆、中国四大名锦体验馆、丝绸工业馆和丝绸产品陈列馆。通过种桑、养蚕、缫丝、织造、成衣等完整产业链的再现,不但系统展示了丝绸工业的恢宏篇章,也使得游客通过游览,能身临其境感受桑、蚕、茧、丝、衣的裂变过程,深刻领悟中国丝绸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博大精

5月以来,重庆黔江区连续遭受4次强降雨袭击,给桑园及春蚕饲养造成了不少损失。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连日来,黔江区林业局的技术专家,蚕业公司、乡镇的养蚕技术员,共计100余人整日奔走于桑园蚕房,及时为蚕农支招。

    蚕桑产业是该区“三大举旗产业”之一,覆盖24个街道镇乡,养蚕农户达到2.5万户以上,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源泉。

    “为了圆满完成收购蚕茧8万担,产量稳居全市第一的目标,今年,全区新栽了1万亩蚕桑,在地桑园达到了14万亩,”该区蚕业管理总站相关人士称,目前,建成了濯水、石会标准化蚕桑基地。

    前段时间的持续强降雨对桑园和养蚕设施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损坏。针对这一特殊情况,该区林业部门带领100余名技术员,分线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灾情,并及时帮助和指导蚕农立即采取紧急措施,确保管好桑、养好蚕。

    据该区蚕业管理总站介绍,技术员在桑园地里,看到桑地积满了水,就立即要求蚕农清理排水沟,及时排水;对歪斜、倒伏的桑树动员群众及时进行扶正,根系已裸露在外的桑树,还要求对根部进行培土、踏实;对施肥不足或被洪水冲刷过的桑园,按每亩25公斤尿素的标准,立马组织对窝补施一次速效肥,保证桑树恢复生长。同时,对桑园进行分片喷洒波尔多液和多菌灵等农药,防止褐斑病、真菌病在桑园发生。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不错,春蚕是全年养蚕的关键,更是蚕农收入大增的保证。

    为了确保春季养蚕2.8万张、产茧2万担目标的实现,该区技术员就目前的强降雨对桑叶的影响,还要求蚕农从两个方面加强大蚕饲养管理。一是对被水淹或受损的室外养蚕大棚,修复完善后,要求用含有效氯1%的灭蚕病消毒液,对大棚内外、蚕台及四周进行一次彻底消毒。二是在饲养中精选桑叶,做到良桑饱食,不喂污染叶、虫害叶、水桑叶和蒸热叶。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