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之所以能在该村做大做强,受到村民的欢迎,离不开当地养蚕“致富能手”金祖学的示范带动。
“在农村,就是要学会如何土里‘淘金’。”金祖学说,上世纪90年代末,因农民只知埋头养蚕,不顾及市场的变化,导致曾经在该镇发展红火的养蚕业遭受重创,养蚕的农民亏了本。无奈之下,农民纷纷选择外出务工,长期下来,导致农村大面积的土地撂荒。
金祖学也有短暂的外出务工经历,后因放心不下家中的孩子而返家。2000年春节回家后,他看到大片土地被撂荒,感到痛心之余,也让他看到了“财路”。于是,他重操旧业,利用自家的4亩地,建起了桑园。
“桑叶养蚕、枯叶卖药、蚕茧卖钱、蚕食当肥。”靠这个模式,他的桑园很快见到了效益,这4亩桑园每年能给他带来近万元收入。后来,不少附近的村民都把桑园交给他来管理,现在他管护的桑树达好几十亩。
“金祖学靠栽桑养蚕致了富。”很快,金祖学的养蚕故事在这个小村庄里传开了,引得不少“眼红”的村民前来“取经”。于是,在他的带动下,该村又重新把蚕桑产业作为骨干产业来发展,不但发展起了15万余株的桑树,还走上了一条“集约化经营、科学化饲养、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新路子。
液晶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金祖学的新房是前年前修建的,两楼一底,屋内摆设着各式的家用电器。“城里人有的我家也有,比很多在外务工的村民家气派。”金祖学说,两年前自己的房子在村里那可是“标志性建筑”,可随着这两年建新房的多了,他这栋楼房已没什么好神气的了。
“桑禽互补,种养并举。”去年,金祖学和村上的几位蚕农,在书本上学到这套养殖方法,即在桑园地里养家禽,既可把桑树上的螺蛳、地里的杂草作为粮食喂养家禽,家禽的粪便又可用来灌溉桑树,一举多得。正因此,该村今年有了足够的底气,新栽种3万余株桑树。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