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商品市场体系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商品市场体系

来源:和讯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2-02-21   |  阅读次数:661次

自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所”文件颁发之后,我们也在不断反思一个关键问题,即:究竟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商品市场体系?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得从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

  中国的市场改革是从1979年开始的,至今已经已有33年的历史。30多年来,我们从一个贫穷的国家变为一个中等发达的国家,自去年开始我们的GDP就跃居世界第二,这非常不容易,我们仅用短短的30多年,走完了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历史,也正是这一原因,我们难免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回顾中国商品市场体系的建立,我们不难看出,它是在政府主导下的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这与发达国家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的商品市场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9年,这一阶段基本没有多少商品市场成分,集市贸易市场也是时开时关;

  第二阶段,1980——1992年,这一阶段首先集市贸易得到恢复,同时逐步建立起了商品批发市场;

  第三阶段,1993——至今,建立起了商品交易的最高形式——商品期货市场。也正是商品期货市场的建立,才算搭架完中国的商品市场体系:现货市场——期货市场。

  现货市场——期货市场的两级市场体系是否符合中国的现实呢?

  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中国期货市场的建立,是行动集团对西方期货市场制度加以创新后大胆引进的结果,是中国政府实行的一次供给主导型强制性制度变迁,而不是自然演化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欧阳日辉:《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制度分析》P52页)

  中国的商品期货市场是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结果,它说明中国的期货市场存在超前发展。虽然,时至今日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这种超前是应该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用几百年来建立自己的商品市场体系。即使如此,我们也要遵循商品市场的发展规律,实行两手都要抓:一手紧抓期货市场的发展;一手紧抓现货市场的培育。因为期货市场是建立在发达的现货市场基础之上的,如果现货市场不发达,期货市场只能是空中楼阁,更无从谈发展,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国内的期货市场一放松管制就会出现投机过度问题。

  商品现货市场发达还是不发达,我们用一个唯一的标志可以判断,即:商品交易中现货交易方式是即期方式为主,还是以中远期方式为主?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国内的众多商品交易方式基本以即期方式为主,在没有中远期现货合同的情况下,它就失去了套期保值需求。试想,一个没有太多套期保值需求的期货市场究竟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市场?

  在当今中国,对现货市场进行培育的迫切性甚至要远大于对期货市场的发展。因为没有发达的现货基础,期货市场的功能是无法实现的,也就是我们不能忘记建立期货市场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如果不明白这点,我们就很可能误入发展歧途。

  中间市场(场外市场或中远期市场)就是为培育现货市场而生,它鲜明的与现货接轨的做法更大限度地满足了现货商的需求,也弥补了标准化交易与交割的种种缺陷,它的作用就是为期货市场培育好了现货市场,所以中间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关系不是竞争关系,而是承上启下的关系。如果说期货市场是最终产品的话,那中间市场就是半成品。

  回顾国外商品市场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中间市场所扮演的作用非常明显,著名的LME其前身也是中间市场,它3个月现货铜合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现货商需求,这是它与其它商品期货交易所存在的本质区别。

  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间市场存在?我们不能仅仅用一个盲目追求利益就能解释得通的,虽然有一部分中间市场还存在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但它并不能掩盖那些规范的中间市场的作用,以及它为现货市场培育所做出的贡献。

  在很长的时间里,由于我们缺乏对中间市场理论的研究,导致国家不得不将其边缘化,现在到了为其正名的时候了。只有国家接受中间市场存在的合理性,那些规范的中间市场才能真正地生存和发展,中国的商品市场体系也才能真正符合现实需求。

  现货市场——中间市场——期货市场三级市场体系才是中国所需要的商品市场体系。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